正文 第九章 談陝西散文(1 / 1)

應該說,陝西的散文創作現象,是十分可觀的。為數不少的老中青三茬散文家,已經抑或正在以他們的創作勞動贏得當代文壇的關注。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散文作家群體,從態勢上也在趨於形成。

出自陝西作家之手的散文作品,基本上是從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大多富於陽剛之氣,純正之美,其情感真摯,生活底子厚實,文筆樸素,雄渾而不失巧秀的韻昧,具有曆史縱深感和濃鬱的詩境。大多是描摹大西北生活的圖景與內在旋律,寫盡高原、大河、都市、鄉野的氣質,也寫風花雪月、口常見聞和古話今談,其景觀是多彩的、多棱的。有較為接近的格調,也不乏各領風騷。但同時感到有變革意識淺顯、思維空前狹窄、散文概念不盡寬容的一麵。這些共同點,會使彼此間有相互對話的基本條件,麵臨散文的發展趨勢,而做出共同的或不同的回答。陝西散文作家群體的形成與拓展,恐怕也基於這一點。

比起姊妹文學樣式的小說和詩來,當代中國散文的進取生是較為遲鈍的。就抒情小品、隨筆雜談一類的藝術美文而言,與同類型的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相比,也還有一定差距。如何使散文這一傳統文體的作品更符合時代精神的要求,的確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命題。假大空的文風,在散文園地依然有市場,而包容量大、思想深邃、層次較高的無愧這個時代的佳品,還隻能說是為數甚少。繼承傳統,必須突破傳統的束縛。吸收西方文化,又必須合乎中國新文化的軌變。當代散文隻有從空洞的讚美詩中解脫出來,直麵改革時代的現實生活,洞察現代人的心態和思維方式,才可能是嶄新的。活化心理視野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掘個體藝術素質的潛能,使散文藝術真正回到開放性的藝術散文本身,才會有生命力。陝西散文創作所麵臨的問題,勢必與此有著必然的關聯。

我們需要單個人的出類拔萃,亦需要形成一支相互扶掖和磋商的隊伍。而任何地域性藝術色彩不是人為的,它是一種客觀存在。要形成某一流派,就得能動地尋找形成這個流派的隔膜與突破之處。值得肯定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地域,已從曆史、自然、政治、經濟、文化、民俗諸方麵提供了能夠寫出好散文的條件。從背景、環境和氛圍上,有著好的機遇可供擇取。施展藝術創造的才智,開拓散文新世界的前景,應該是很樂觀的。

《陝西日報》198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