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章 我與藝術(1 / 1)

也許過於虔敬,加上對書本知識的盲目信賴,話說得貌似深奧,今天看來就有點鸚鵡學舌的味道了。生活的積累,寫作的實踐,逐步形成對藝術的見識,其過程如同沙裏淘金。在曠日經久的曆練中,你不停地篩選,否定之否定,從博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神聖也好,淡然也好,對藝術精靈的追逐業已成了你精神的一部分,也愈是敬畏它了。

人離不開精神生活,作為藝術應該是人們精神的營養品。而不同元素的營養,又培育了人們不同的性情。在一部分從事藝術實踐和創造的人們那裏,對有的經典東西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對更多浩如煙海的文化遺存和最新產品則何仁智之見。於是,在藝術流派上便各守各的廟,各念各的經,各成各的佛了。在目下的所謂藝術消費市場,貨真價實的品牌有,假冒偽劣的貨色也不少,欺行霸市現象見怪不怪。你、我、他之於藝術,無管怎麼樣標榜,該是什麼仍然是什麼。

藝術有主流或精英文化一說,占據了大份額的市場,而潛在著的源泉的東西,應該是民間文化的大背景。我最早接觸到的鄉間藝術,是故事、順口溜、酸曲、笑話、桄桄亂彈、秧歌、高蹺、皮影、胡琴等娛樂樣式,及木器、鐵匠、泥瓦工、紡織、刺繡、剪紙一類實用或裝飾手藝,都試圖從其中琢磨出它們不

同的趣味,這應該說是我最初的靈性底色。在以後的文字生涯中,有這些真實底層生活所釀的酒漿墊著,什麼樣的酒也好對付了。還應該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逐步涉獵藝術典籍和掌握文字表達技能之後,最初的生活和藝術熏陶在起著根本的作用。

當然,我在完成學業之後所寫的詩和散文,曾經與我有密切聯係的鄉親沒有幾個人能讀到並有閱讀能力,社會讀者的認可程度,文學界圈子的評價,似乎成了作品意義的某種依據。這也沒什麼錯可言,在社會勞動分工之中,作為一種職業或謀生手段,又同時是自己的所喜所愛,該是贏得了某種生存保障和精神自由的。在通往藝術殿堂的路上,時勢和機遇在左右你,學養、心智、耐性則完全出自於個人先天和後天的造化,其中包含自我完善的光榮和夢想。讀書寫文章之內的,是個人豐沛多汁而無管苦樂的精神承擔,讀書和寫文章之外的還有社會和文學圈子或大或小的影響,又形成了個人不同的生命價值。這其間,有人事半功倍,有人事倍功半,也隻好在百般不解中自認那個糊裏糊塗的所謂命了。

讀了一些書,走了一些路的同時,寫了一些這樣那樣體例的文字,出了薄薄厚厚的一些書,不覺得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學而優則仕的話,似乎迂腐了,卻也熠熠發光。玩物喪誌的概念,不斷有新的解釋。而生存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升,總是每一個人真實的願望,它建立在傳統道德和現代文明的基礎之上,是有益於社會群體的。寫作的生涯,藝術的求索,更在於自我心靈的生長和流動。起先是一種可貴的熱戀式的激情,摻雜了不少幼稚和不知深淺的虛妄。繼之是些許收獲的滋潤,在一片廉價的讚賞中不失迷茫。再則是山高路遠,心裏頭沒有了底,總還是多多少少地做著自己的功課,往前走是惟一的選擇。到頭來,青絲變白發,燈油快幹了,功名何在,活得好不好,隻有你自己知道了。所謂的後世留名,隻是一種自我慰藉,在時光的磨礪中,鬼知道你是誰。

當下的所謂藝術市場,有高下之分,有優劣之別,有真假之辨。藝術是藝術家的藝術,亦是所有社會成員的藝術。冠以藝術之美譽的,有以藝術為信仰者、為生命者、為生存者、為精神者、為社稷者、為民眾者,也有以藝術為權貴者、為錢財者、為掠名者、為賄賂者、為酒色者、為欺世者,不一而足。人們不是看不懂藝術,而往往是藝術看不懂了人們。但有一條真理,那就是藝術之樹常青。我們仍奔波在路上。

《文化藝術報》200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