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年秋,回家省親,最好的禮物,莫過於線裝的家譜續修本了。和氏族親,無管老者還是初識文字的晚輩,都爭先一睹為快。我想,假如再過六十年,我等已化為泥土,眼前的小學生也過花甲之年,該考慮續譜的事了。世事如流水,在家族的演進中,我等能用文字聯結已經過去了的百年家族史的鏈環,是有幸的。家之有譜,猶邑之有誌,國之有史,修譜是一個梳理支派的過程,也是一個清點精神資源的話題。
和姓雖不算眾,卻也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軒轅黃帝時就有和氏的記載,史冊中也不乏文武之才。今陝、晉、冀諸省分布有和姓,雲南麗江納西族也多為和姓。秦漢時,和氏為渭北羌族,俗話說的放羊的人。周族的先母姓薑,是羌族,生了後稷。元代有過一次移民,都說是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迂來的,這話也隻能信一半。舊同官的和氏家族,也許是自占就生存在這山原上的。究竟始於何時,有待細考。
由和氏九世文公任采編之一的《同官縣誌》(1945年版),引用記載了和氏祖墳武略將軍墓誌的內容。碑石立於明宣德八年(1433),敕贈誥命,封和氏先祖青公為武略將軍副千戶。此碑石在上世紀中葉或陷入墓穴或被文物部門收藏,不得而知。由墓誌推測,先祖可上溯到元代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距今約727年。憾於原族譜在兵荒馬亂中遺失,武略將軍之後的229年空缺無考。
直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新修譜,將墓誌所記先人列為始祖,一世則從清康熙二年(1663)立譜,又經光緒十六年(1890)修訂,成了我輩看到的蠅頭小楷書寫的孤本神卷。舊家譜載有1663年至1896年凡八世,末尾補筆當在1925年之後。新千年之際的這次續譜,實際上是170年間第三次修譜,距上次修譜已時隔112年了。百年間的九至十二世以至十三世,人丁繁衍,林林總總,甚為浩繁。大概體例是,依世次排列,按父子傳承,有生卒年月、生平簡述、女嫁門派等。續譜中附有始祖紀略、族係表、舊譜輯錄、古碑鈔、家訓及頌詩禪語、方誌有關條目索引和手稿摘要等。以窺其家族七百多年間生長之輪廓。若論通婚較集中的地域範圍,方圓百裏,親緣涉及舊同官今銅川內外。
續譜中載有序言五篇,係家譜書寫者的表白。六世潮公和世自順公,說的是立譜的來由,其紀譜疏密有致,記敘得當,有開山之作的風範。七世自謙公曾著有《野處雜俎》,乃一代書生,光緒丁醜之荒糊口於甘省,歸鄉後親曆一片破敗之境,七旬有四執管續譜,其悲壯可想而知。九世文公及十世生蘭公有補記,也曾搜尋資料打算續譜,皆因病逝未能如願。前幾年,十一世成有公與我共商續譜之事,公撥冗理繁,訪遍各門支派,並梳理詳盡,渾然成章。我作為十二世孫,隻是從傳承格式、文字斟酌及編排製作上盡了一些綿薄之力。
我在序中所說的望後人適時續譜,除非愧於詩書之輩無繼的話,是先人在前序中叮囑的。這是自己家裏的事,也關乎一方史實,一方人文精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宗法家族文化,家譜無疑是一筆源遠流長的彌足珍貴的寶藏。
2002年11月9日於西安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