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同期師兄弟(1 / 3)

一、率性而為

慕容農得了燕王的急令,把貴人推上車,派遣一支衛隊專程把他送回中山,燕王已經決定要在那兒定都。與此同時,中山收到更重要的情報,入據長安的皇太弟慕容衝政權內部發生政變,墓容衝、段隨、慕容覬、慕容望(慕容衝之子)先後倒下,內訌幾月倒是成就了一個慕容永,他立慕容泓之子慕容忠為新主子,並順應鮮卑部族想東還的心理,帶領部眾向東遷移。慕容垂輾轉數年,終於等到皇太弟的隕落,一個濟北王之子再也不必顧忌,在眾臣下的推舉下他將如願以償,登上皇位。此時,他需要一個人的肯定,而那個人被塞在一輛輕便的馬車裏,日行五百裏,裹著車內毛茸茸的靠墊,思慮侄兒報告的燕王這幾年堪稱輝煌的戰績。

正月,慕容垂即皇帝位於中山南郊,大赦天下,改元建興。他的禦弟侍立一側,手捧國璽。新朝自然繼續以燕為號,修複宗廟社稷,置百官。立慕容寶為皇太子;以左長史庫傉官偉、右長史段崇、龍驤將軍張崇、中山尹封衡為吏部尚書;慕容德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領司隸校尉;撫軍慕容麟為衛大將軍,其餘拜授有差。

依靠皇帝守則,下一件就是追尊,父親、祖父已經有人追尊過了,不用勞煩,隻能在母係上下功夫,新皇帝追尊母親蘭太妃為文昭皇後,這算不得什麼。不過他欲遷走文明段後以蘭氏配享太祖的決定不符合一般的規矩,詔百官商議此事。朝堂分文武,武占多半,而且不介意,他們認為皇帝可以任意行事;文官卻頗有異議,隻是礙於情麵才沒有指責皇上離經叛道,博士劉祥、董謐以“堯母”典故勸誡皇上,一代聖君尚且沒有因為親疏的關係,讓自己的母親位越貴陵,皇上也應該以至公為先,把文昭皇後安置在別處。

皇上發怒,標明了要固執己見。兩人無奈,放棄禮教指導權,“皇上既然要行此事,就不必再問臣。臣案經奉禮,不敢有貳。”禮教深厚的博士對皇上任意胡為有意見,皇上對儒生也沒有好感,就不理會他們的意見,遷走文明段後,讓自己的母親代替她在地下侍奉文明皇帝。儒臣再不多言,皇上趁機追戰,以景昭皇後可足渾氏傾覆社稷為由廢了她,追奉烈祖生前頗有威望的段昭儀為景德皇後,配享烈祖。烈祖曾為皇上改名,景昭皇後曾為皇上換妻,皇上終於在三十年後為自己複仇。

慕容語也是儒生,而且是最有說服力的儒生,他反而不言,難道也攝於皇上的龍威?並不是。實際上,自永和懂事起,就知道五哥和二哥(當時的皇上)不和,由於宣英的特殊地位,道明總受欺負,曾經一度被逼到絕望。五嫂之死他還記憶猶新,比起那些繁文縟節,他更有一顆愛護哥哥的心,像是戀人中的一個知道了對方的一個嗜好,隻會嗔怪。兩人的感情如此之深,道明哥哥的率性而為有四十年沒有再現,那才是他真正的風采。何況自從在長安與道安大師談過之後,他也覺得能夠隨心而動是一件好事。他這一關很容易就過了。

但是任性不是灑脫,自然也得不到灑脫應有的理解。上至朝堂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沒有一個不認為皇上在報私仇的,而且是大張旗鼓,做的風風火火。(以往的聖君好歹會在顏麵上有所顧忌,暗地行事)他被人談論幾月也就罷了,還要為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負責,再加上效仿他的兒子(以後會有所體現),在禮教問題上他將不得翻身,擔負後世罵名。

新朝四大親王:征西將軍慕容楷、衛大將軍慕容麟、鎮南將軍慕容紹、征虜將軍慕容宙等被派往討伐秦國苻堅冀州牧苻定、鎮東將軍苻紹、幽州牧苻謨、鎮北將軍苻亮。楷兒在叔父麵前不敢放肆,寫招降書給他們,喻以禍福。他們本來就如驚弓之鳥,看到一線生機,怎會不抓住?皇上封他們為侯,以此答謝秦主當年的禮遇。

皇上在所謂禮教堆出來的國事上頭疼不已,索性交由好脾氣的弟弟幕後操作、打圓場,自己帶將士南攻翟遼去了。翟遼的部屬多是燕趙舊人,聽到前鋒都督慕容楷的名號,喊著說“太原王之子是我們的父母”,紛紛放下武器,相率歸附。翟遼在黎陽肉袒謝罪,皇上厚撫了他,他在給禦弟的信中說,“我知道這樣做會合你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