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喚起孩子的好奇心(1 / 1)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出生於德國,後移居美國。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相對論。1921年因為提出“光電效應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並非神童。3歲時,他還不會說話,5歲時仍不大會說話。即使開口說話,他也說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別人的問題之前總要想一會兒,然後才回答。父母憂心忡忡,擔心小愛因斯坦是低能兒,是傻子。他們請來了醫生。醫生說孩子沒有病,不善於說,不喜歡說話,那不是病。於是,聰明的父母就為孩子製訂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父親海爾曼開了一家小工廠,經營電器修理和製造。他喜歡晚上給心愛的妻子和兒子讀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詩篇:

“我革命的兒子,

遞給我琴,

讓我唱一首戰歌。

語言是燃燒的星辰,

從高處射下;

它們燒毀宮殿,

照亮了茅舍……”

海爾曼高聲地朗讀,每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眼鏡,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對兒子說:“聽,孩子,多美!”孩子不回答,他隻有3歲。母親是個賢妻良母,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愛文學,更愛音樂。聽完父親朗誦的詩,小愛因斯坦就聽媽媽彈鋼琴。母親坐在鋼琴前,輕輕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流水,從她的手下流出。在貝多芬奏鳴曲的悠揚旋律中,愛因斯坦被帶到了另一個世界中,那裏是美麗、和諧和崇高的結合體。愛因斯坦在藝術的王國裏受到了全新的洗禮。父母還常帶著小愛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欣賞了湖光山色後,還有美味的香腸和醇濃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愛因斯坦很喜歡這種郊遊,田野和森林給他一種新的感受。

有一天,5歲的小愛因斯坦生病了。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說話,他也無精打采。為了讓他高興,父親就送給他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孩子的小手捧著指南針,隻見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不聽他的話,照樣指北邊。他把指南針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著北邊。不管他怎樣轉,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一直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非常驚訝,他睜大眼睛,盯著玻璃下麵那根小紅針想:這是怎麼回事呢?他覺得肯定有什麼東西藏在裏麵。一連幾天,他都拿著這個指南針玩,病也似乎好了,可是玩來玩去就是找不到答案。於是,他開始向父親求助,纏著父親問了一連串的問題:“爸爸,指南針怎麼不會轉動?它為什麼隻指一個方向呢?”父親看著說話還不利索的兒子,似乎感到了一絲欣慰,耐心地解釋給他聽。就這樣,小小的指南針,裏麵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科學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記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賦,第二是勤奮,第三是不說空話。而天才出自於勤奮啊!”父親常常這樣對兒子說。幼時的家庭教育,使愛因斯坦養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奮思考的習慣。在學校裏,他又是那樣善良、虔誠的學生,博得了老師的喜歡,學習成績非常人可比,被譽為“神童”。

在碰到問題時,人們就產生探索知識的衝動,這種情況多次反複,求知的衝動就逐漸轉化為人內在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能夠促使人堅持不懈地探究知識。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這是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決定的。他們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刨根問底,並勇於去追求真相。其實,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充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育偏離了這一點,就很可能是失敗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尊重和愛護兒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麼這樣的教育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