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到國外去走一趟吧(1 / 1)

諾貝爾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人,一生主要從事炸藥的研究和製造。此外,他對化學、光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及槍炮製造也有一定的研究,並有許多發明,一生獲得很多項專利。他臨終前立下遺囑,將自己遺產的大部分贈給對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有卓越貢獻的人,聞名於世的諾貝爾獎金由此設立。

諾貝爾的父親墨紐·諾貝爾是一名建築工程師和機械師,卻對化學實驗有濃厚興趣,一有空就做炸藥實驗。他經曆豐富、見多識廣,了解國內外許多科學家的奮鬥史,常常給諾貝爾講科學家的故事,鼓勵兒子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父親經常做炸藥實驗,諾貝爾常在旁邊觀看,還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一天,8歲的諾貝爾見父親正在做實驗,便問道:“爸爸,炸藥能傷人,是可怕的東西,你為什麼要製造它呢?”父親把他拉到旁邊,認真地回答道:“炸藥的用處很大,它可以用來開礦、修路,發展工業離不開它啊!”諾貝爾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對父親說:“那我長大了也要像你一樣製造炸藥。”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鼓勵道:“製造炸藥需要很多知識,你要先好好讀書才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諾貝爾既表現出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同時對文學也具有濃厚的興趣,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將來他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意誌,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作出選擇。於是,一個計劃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

1848年,諾貝爾已滿15歲。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幾門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一個人多見些世麵,會有不少好處的!”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這個建議正合他的心願,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看外麵那精彩的世界,現在機會來了。於是他爽快地答應了,並問父親:“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諾貝爾先在意大利、英國、法國,再去美國求學,在曆時4年的實習和考察期間,他到大學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與科學家、教授及大學生交談。出於對文學的愛好,他還到劇場看戲,參觀美術館,並結識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以及炸藥的廣闊應用前景。這次考察使諾貝爾更加堅定了小時候曾立下的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誌向。他考察回來後,便明確地向父親表達了這一願望。

有一天,有兩位教授到諾貝爾家拜訪,懇請諾貝爾的父親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炸藥。正好,諾貝爾也在對此進行研究。其中一位教授從皮箱內取出一個小瓶,裏麵裝有一種油狀液體,諾貝爾一看便知道那是硝化甘油。那時候見過這種易燃易爆物質的人並不多。

父親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諾貝爾在一旁道:“把這項研究任務交給我吧!”從此諾貝爾便與硝化甘油結下了不解之緣。1863年秋天,經過多次反複試驗,諾貝爾終於成功研製出硝化甘油炸藥,並取得了瑞典、丹麥、英國等多個國家頒發的專利證書。

不可否認,孩子的理想,有時是浮淺的,有時是一時衝動,如何讓他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融進與理想相關的世界中去,讓他身臨其境、開闊眼界、增強使命感和榮辱感,這樣才會產生無窮的精神力量。諾貝爾的父親把他送到科學比較發達的國家去進行考察和學習,就達到了這個目的。可以說,正是這次遊曆,才使諾貝爾堅定了獻身炸藥研究事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