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海頓是18世紀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交響曲《驚愕》、《時鍾》、《軍隊》、《鼓聲》,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有著緊密的聯係,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的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對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
海頓出身貧寒,但家中卻充滿快樂和溫情。他的家位於奧地利東部邊境的萊塔河邊,曾兩次毀於洪水,一次遭遇火災。這個家雖然簡陋,卻收拾得整潔幹淨,在狹小昏暗的房間裏能聽到萊塔河潺潺的水聲。海頓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就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父親盡管是一個文盲,卻不乏藝術品位,似乎天生就熱愛音樂。他年輕時四處闖蕩,曾到過法蘭克福,在那兒學到不少東西,包括彈豎琴。雖然他一個音符也不認識,卻把一隻豎琴彈得遠近聞名,特別是他有一副好嗓子,唱得更有魅力。一天的辛勞之後,他總是召集家人在一起唱歌,他自己則一邊唱一邊伴奏。在輕鬆的歌聲中,一天的疲勞消失了,一家人也沉浸在快樂的氣氛之中。
父親還學習富貴人家的樣子,經常在家裏舉辦家庭音樂會。小海頓非常喜歡這種非正式的排練。音樂會開始時,他常常站在父親身邊,用一根木棍假裝拉小提琴,模仿村裏的小學音樂老師的樣子。父親則對兒子表現出來的音樂天賦非常高興。雖然音樂在當時是屬於下三流的行當,難入大雅之堂,但父親卻從來不認為它是不體麵的東西,相反,卻鼓勵小海頓好好學音樂,讓音樂成為快樂生活的源泉。盡管父親希望兒子將來成為神甫——最能光宗耀祖的職業,卻也認為兒子那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經過精心培養,不但不會妨礙兒子成為神職人員,反而會更有益處。
海頓小時候家境貧寒,但父親僅有的幾分藝術品位感染了他,使他的音樂天賦得到發揮。為了學習,小海頓6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8歲那年被選為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長大後,因為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埃斯台哈奇的幫助,成為這位公爵的宮廷樂師。
一個人興趣的培養和誌向的確定,總是與家庭環境的熏陶有關。海頓父母雖然出身低微、家境貧寒,但他們對音樂的愛好並沒有因此停止,甚至學富貴人家的樣子舉辦“家庭音樂會”,這個“雅好”自然傳染給了小海頓,使他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音樂的種子。最後,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傑出的音樂家。可見,家庭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希望子女成才的父母應該從中體會到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