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是俄國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其代表作包括歌劇《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
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金屬工業城。他的父親在礦區任工程師,母親則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家裏沒有一個人擁有藝術的才能。但是,他的父母都很喜歡音樂。每天,父親去上班以後,母親就在家照看搖籃裏的柴可夫斯基。母親是一個溫和、體貼、美麗又有教養的女人。當兒子大聲哭鬧時,母親就一麵哼著鄉土味十足的民歌,一麵輕輕地拍打著兒子。很多時候,還是嬰兒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親哼著的這些有著和諧節奏的“樂曲”中安然入睡,進入甜美的夢鄉。
傍晚,小柴可夫斯基從夢中醒過來後,在搖籃裏一邊玩著小玩具,一邊聽著外麵“的篤、的篤”的馬蹄聲由遠而近,那是他的父親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當他聽到“的篤、的篤”的馬蹄聲時,他就會隨著那馬蹄聲揮動著胖嘟嘟的小手,仿佛是在歡迎父親回家。他的父親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搖籃裏的兒子抱起來,放在雙腿上,一麵嘴裏發出模擬馬蹄的聲音,一麵輪流交換起左、右腿,抱著兒子東搖西晃,上下顫動,對小小的嬰兒來說,這真是一種美妙的節奏。這些小小的音樂遊戲與母親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從小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柴可夫斯基5歲生日時,父親送給他一件禮物——八音盒。這是一個方盒子,父親將盒子上滿發條,立即響起了一陣悅耳的音樂聲。柴可夫斯基高興得跟著音樂跳起來。一支曲子完了,接著又響起了悠揚動聽的琴聲。優美的曲子迷住了小柴可夫斯基,他聚精會神地聽著。最後,他問父親:“爸爸,這是小仙人唱的嗎?真好聽啊。”
父親說:“這是莫紮特叔叔寫的曲子,你長大了就會知道的。”從此,八音盒成了小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他反複地聽莫紮特的曲子,以至一生都崇敬莫紮特,熱愛莫紮特的音樂。
柴可夫斯基從小在父母那裏受到的音樂熏陶,使得他有了一雙音樂的耳朵。他少年時期,常到父親工作的礦山附近的一所東正教堂玩耍,最愛聽那裏節奏分明的讚美詩歌曲,從中吸取了不少音樂養分。有一次,他的父母發現他能夠把在聖彼得堡音樂會上聽來的旋律用鋼琴彈奏出來,感到非常驚訝,於是他們決定送柴可夫斯基去學正式的音樂課程。由於他有過人的聽力,自然使他在音樂上有所成就。後來,柴可夫斯基放棄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讀音樂,在音樂世界中尋找樂趣與滿足。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並非有意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但他們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的過程中,無意之中培養了孩子敏銳的節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樂記憶。從他後來取得的成就來看,這種“無意”恰恰對孩子進行了可貴的啟蒙教育。柴可夫斯基的那雙音樂耳朵是父母送的——是母親的催眠曲送的,是父親的“八音盒”送的,是“的篤、的篤”的馬蹄聲送的。那麼,作家的筆是誰送的呢?科學家的智慧是誰送的呢?歌唱家的嗓子又是誰送的呢?如果沒有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和知識熏陶,孩子的大腦永遠是一張白紙。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正是父母的責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