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地以為自己給孩子安排的路是最好的,卻對孩子的興趣專長視而不見,這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呢?用自己的軀體行走在父母劃定的人生路線上,永遠地失去了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必定會始終活在痛苦迷茫之中。如果說每個人必定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那也不應該由父母來預定,而是應該更多地讓孩子去選擇。以“愛”的名義圈定孩子的人生,那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丘吉爾,英國作家、政治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斯大林、羅斯福一起被稱為“三巨頭”,由他創造的象征勝利的“V”字形手勢到現在依然很流行,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曾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
丘吉爾出生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是安妮女王時的軍事統帥,而他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勳爵是19世紀末英國著名的政治家。
雖然出生於這樣顯赫的家庭,但上學時的丘吉爾,學習成績卻出乎意料地差。他不喜歡那些枯燥的拉丁語言,也不喜歡自然科學公式、定理,他的興趣不在這裏,他的興趣是本民族語言,還有曆史和哲學。後來,當他以勉強及格的成績考入專門培養英國貴族和有錢人家子弟的哈羅公學後,他依然被列為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
盡管丘吉爾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的父母卻一直相信他是一個聰明有出息的孩子。他們相信,分數並不能代表什麼,如果專業能夠和丘吉爾的特長相符,他一定會是一名優秀的學生。為了能夠發揮丘吉爾的特長,他的父母放棄貴族家庭的偏見,把丘吉爾送到了普通家庭孩子就讀的桑赫斯特軍校,在那裏,丘吉爾當了一名騎兵士官生。丘吉爾對語言、對軍事的興趣充分發揮出來,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而且,他還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在軍校畢業。
軍校畢業的丘吉爾先後被派往古巴、印度,在這期間,丘吉爾依然堅持學習,而他的媽媽也一如既往地相信他、支持他。當丘吉爾還在印度的時候,他的母親給他郵寄了一份年鑒,這是一部關於英國政治及世界情況的豐富材料。而這正是丘吉爾感興趣的東西,於是,他認真地研讀,還做了筆記,並從中掌握了大量的曆史文化知識,而這些知識在他日後的工作中都派上了用場。
1900年,丘吉爾投身於他所熱愛的政治生活。而他最終也正如他父母所相信的那樣,成為了他那個時代的大人物。
丘吉爾的父母為了他的前途可謂煞費苦心。你知道嗎?你的孩子可能也很需要你的苦心。即使是同一個家庭,也是各有千秋,更何況全社會的孩子加在一起。大一統式的學校教育必然會不適應某一些孩子的發展需求。對於他們的發展教育,他們的父母任重而道遠。不過,有一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和發展潛力,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培育,他們的前途也必定會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