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朝臣。他不僅學識淵博、文武兼備,而且當時的朝廷信賴他,滿朝文武官員欽佩、尊敬他,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死後被諡為“文正”。
曾國藩教子有方是出名的。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曾國藩的孫輩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
曾國藩在家教方麵有三個方麵給人以啟迪:
一是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官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並告誡他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二是告訴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他認為一個人隻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會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
三是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裏有穀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穀裏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他日理萬機,但一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標。
現在,許多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有權有勢的人,擺架子、打官腔,在孩子麵前大擺權威;有錢的人則遊山玩水、揮霍浪費、嫖賭逍遙。然而,這兩類人在放縱自己的同時,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做一個有德行的人。這樣言行不一、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能讓孩子信服嗎?肯定達不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