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一個係統內力沒有作用效果。《韓非子·觀行》寫道:“有鳥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鳥獲,據說是秦武王寵愛的大力士,能舉千鈞之重。但他卻不能將自己舉起來。東漢王充也說:“力重不能自舉,需人乃舉。”“古之多力者,身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鉤,使之自舉,不能離地。”

一個身負千鈞重載,手能折斷牛角、拉直鐵鉤的大力士,卻不能將自己舉離地麵。似乎是很可悲的,然而,這正是真理的所在。再大力氣的人,也不能違背上述那條力學法則。因為當自身成為一個係統時,他對自己的作用力屬內力,內力對本係統的作用效果等於零。否則,今天就不會有這樣的口頭禪來嘲諷一個人的能耐是有限的:你有本事,你也不能揪著自己的頭發使自己離地三寸。

知識點

慣性力

當物體加速時,慣性會使物體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傾向,若是以該物體為坐標原點,看起來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該物體上,因此稱之為慣性力。因為慣性力實際上並不存在,實際存在的隻有原本將該物體加速的力,因此慣性力又稱為假想力。它概念的提出是因為在非慣性係中,牛頓運動定律並不適用。但是為了思維上的方便,可以假想在這個非慣性係中,除了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力之外還受到一種由於非慣性係而引起的力——慣性力。初速度越快,質量越大的物體加速度越大。

延伸閱讀

蛤蟆夯

自古以來,建築工人都是用木夯或石夯來夯實地基。可是人工打夯讓人汗流浹背,夠辛苦的。現代建築業就發明並使用各種機電夯來減輕工人的體力勞動。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建設高潮中,我國建築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們一道創造了一種蛤蟆夯。它的構造很簡單,就是用電動機驅動一個沉重的鐵塊繞軸旋轉。在開動以前,大鐵塊自然下垂,整機的重心較低。機器開動後,大鐵塊逐漸往上轉去,轉到豎直向上的方向;這等於使整機重心上移。為了保持原來的較低的重心位置不變,整機就得稍微往下沉降;但是,機座被地麵擋住不能沉降。於是,在地麵的反作用下,整機的重心就過渡到較高的位置。大鐵塊轉過了最高點就往下轉去,成為豎直向下;這又使整機重心下降。為了保持鐵塊下轉前較高的重心位置不變,整機就往上跳起一次。大鐵塊過了最低點又往上轉,使整機落下。大鐵塊一圈圈地轉,整機就一次又一次地跳起落下,起了夯土的作用。同時,還設計了一種特殊機構,使它一麵蹦跳一麵往前走,活像一隻大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