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稱“德國鬼子”的英國小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大量地投入到戰爭中,飛機和駕駛員的損失都比較大。法國淪陷後,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修建了數十個機場,得到了幾千架飛機,但一時沒有現成的飛行員。英國於是迅速從其他軍種和全國各地征招了一批20來歲的小夥子,進行飛行駕駛的突擊訓練。
開始訓練時,采取的仍是傳統的“一帶一”的教練方法,經常是飛機還沒飛起來就栽到了跑道上。還有的在天上轉一圈後不敢降落,即使落到機場上也是蹦蹦跳跳的,稍不注意就會機毀人亡。駕駛員們都說落地比起飛還要困難。一個時期裏,由新學員摔壞的飛機竟比德國空軍擊落的還要多,於是人們就給這批英國小夥送了個綽號——“德國鬼子”。
迫於這種情況,英、美工程師們設計和製造了一大批飛機模擬訓練器,甚至把整架飛行器裝在有幾個自由度的支架上,以使學員體會飛行的側滑、轉向、俯仰等簡單的動作。雖然設計簡陋,但卻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甚至可以在訓練器上設置故障,進行情況處理。
現代航空的大量研究證明,相當一部分空中操縱錯誤和飛行事故征候都是與地麵訓練的不足有關。據國外有關資料統計,飛行員過失事故占總事故率的47.2%。所以,利用各種飛行模擬器在地麵對飛行員進行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自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問世後不久,就有人考慮怎樣在地麵安全地進行訓練。1920年,美國人林克為適應暗艙儀表飛行訓練的需要,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飛行模擬器。時至今日,飛機模擬訓練器已成為航校的標準裝備,發展得更為高級。我軍前空軍司令員王海訪英時,曾被邀請上模擬訓練器進行駕駛。我軍一名留英進修的空軍軍官飛行員,還參與過使用模擬駕駛訓練儀進行的“空戰”。目前,各大飛機製造公司在生產飛機的同時,也生產與之同型號的模擬訓練器。飛行學員隻有通過模擬訓練器的所有課程後,才能登上真正的飛機上天。在美國,已經明文規定飛行員必須獲得模擬飛行許可證後,才能在飛機上飛行。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模擬訓練器材的重要性。
激光的出現,為模擬器材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又一種可供選擇的條件。
二、激光戰術模擬
激光模擬器材的原理非常簡單,主要分為發射和接收兩大部分。
發射部分就是一支微型激光器裝在特製底座上。底座可以根據武器的不同而調整或更換。激光器通過底座固定在槍、炮和導彈發射架下,當瞄準後扣動扳機時,扳機與激光器的開關聯動,於是就隨著空包彈(一種用於演習的無頭子彈)的響聲,發射出了激光脈衝信號。
接收部分是一套光電探測器,內有調解電路,以區別不同的武器光束。安裝在裝甲車輛、飛機的適當部位和人員的頭盔上。當接收到對方發射的激光信號後,通過光電轉換,觸發有關“門”電路,電路接通微型發煙器的引信和聲光報警裝置,這樣就被告知“你被擊中了”。
同理,在要害部位如碉堡、掩體安裝接收器,普通的槍彈激光信號擊中時不起作用,而當重武器如“炮彈”的激光信號擊中時,就會發出煙霧和聲光信號。
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激光訓練模擬器材,當屬美國的MILES係統。該係統有40多種模式可供選用,可以模擬的武器包括:各種槍支、地炮、坦克炮、高炮、航炮、火箭、戰術導彈等,不同武器射出的激光彈都有各自的編碼,目標可以根據這些編碼判斷是什麼武器擊中了它,因而不會發生“步槍擊毀坦克”之類的謬誤。該係統可以供師一級的部隊把人員分成敵對雙方,使用直升機、坦克、導彈、各種槍炮,進行有聲有色完全像真實戰鬥一樣的演習。以MILES係統中M16步槍射擊模擬器為例,其射擊部分是安裝在步槍上的激光發射器,靶標是安置在士兵佩帶的背帶和頭盔上的矽光二極管和微處理電子線路。當使用者瞄準“敵人”射擊時,扣動扳機,打響空包彈,音頻探測器收到此響聲即通過電子線路觸發激光發射器,射出一“枚”激光彈——波長為0.9微米,對人眼無害的激光脈衝。激光“彈”由兩束截麵積為同心圓的同軸激光束組成,兩束激光都帶有各自的編碼。中心的一束表示命中,外麵的一束表示近距離脫靶。被射擊者身上的探測器接受射來的激光彈,立即由電子線路譯碼識別。若是近距離脫靶,其身上的蜂鳴器便發出斷續的響聲,告知被擊者“有人向你開槍”,應趕緊躲避或把對方幹掉。如果是命中,蜂鳴器便發出持續不斷的響聲。被擊者必須把激光發射器上的一把特製的鑰匙取下,方能止住叫聲。但鑰匙一經取下,被擊者的激光發射器就不能再發射激光彈,因而不能再參加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