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次聲已應用於探測火炮的位置,可是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它在其他方麵的應用問題才開始被人們注意,它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方麵:
(1)通過研究自然現象產生的次聲波的特性和產生機製,更深入地認識這些現象的特性和規律。例如人們利用測定極光產生次聲波的特性來研究極光活動的規律等。
(2)利用接收到的被測聲源所輻射出的次聲波,探測它的位置、大小和其他特性,例如通過接收核爆炸、火箭發射、火炮或台風所產生的次聲波去探測這些次聲源的有關參量。
(3)預測自然災害性事件,許多災害性現象如火山噴發、龍卷風和雷暴等在發生前可能會輻射出次聲波,因此有可能利用這些前兆現象預測災害事件。
(4)次聲在大氣中傳播時,很容易受到大氣媒質的影響,它與大氣中風和溫度分布等有密切的聯係。因此可以通過測定自然或人工產生的次聲波在大氣中的傳播特性,探測某些大規模氣象的性質和規律。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對大範圍大氣進行連續不斷的探測和監視。
(5)通過測定次聲波與大氣中其他波動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探測這些活動特性。例如在電離層中次聲波的作用使電波傳播受到行進性幹擾。可以通過測定次聲波的特性,更進一步揭示電離層擾動的規律。同樣,通過測定聲波與重力波或其他波動的作用,可以研究這些波動的活動規律。
(6)人和其他生物不僅能夠對次聲產生某種反應,而且他(它)們的某些器官也會發出微弱的次聲,因此可以利用測定這些次聲波的特性來了解人體或其他生物相應器官的活動情況。
(7)次聲波武器即一種由高能放大器驅動特製揚聲器發射大功率20赫以下的低頻聲波即次聲波的武器裝置,一般由次聲波發生器、動力裝置和控製係統組成。
那麼,次聲何以能殺人?這是由於次聲的損害作用,主要和它的強度有關。在強度不大時,它隻是使人在心理上產生某種不舒適的感覺;強度稍大,就會引起一些生理上的症狀,如頭痛、暈眩、惡心、胃疼、精神沮喪等;強度再大,則會造成器官和功能的損傷,如耳聾、肌肉痙攣、四肢麻木、語言不清、神經錯亂等;如果強度更大,由於器官和次聲的共振,將會導致五髒俱裂,引起死亡。科學家早就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實驗用的次聲源,是一個密閉的柱形大空腔,用一個大功率馬達帶動活塞,產生強度和頻率可以控製的次聲。把狗、猴子、狒狒和栗鼠等動物,分別放在空腔內。當空腔內的次聲強度達到172分貝時,人們發現這些動物呼吸顯著困難,幾乎出現窒息,不一會兒狗先死去了,栗鼠的耳膜也破碎了。當次聲強度增大到195分貝時,這些動物全都死亡了。經屍體解剖,發現這些動物的心髒出現了破裂。
既然高強度的次聲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它又具有非凡的穿透本領,那麼人們很自然想到,用它來製造新式武器。在次聲武器研製初期,法國報刊上曾經登載過一則駭人聽聞的消息,說科學家加弗羅研製出了一種“次聲槍”,用它可以把十幾千米外的人震得血肉模糊,即使躲在坦克、潛水艇裏的人也不能幸免。這則消息傳出來後,轟動了世界輿論。但是,許多科學家對此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他們十分清楚,從道理上講,用次聲製作殺傷武器完全是有可能的,然而具體製作起來卻困難很大。首先,當時人們研製的次聲源還比較簡單,很難產生致人以死命的特高次聲。即使能夠製造出這樣強大的次聲源,也必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絕不會像槍炮那樣便於使用。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槍炮一類的武器要擊中攻擊目標,必須使子彈或炮彈朝一定的方向發射,而次聲由於頻率很低,波長很長,它易於“發散”,極難聚集成束沿著某一方向傳播,因此所謂“用次聲槍可以把十幾千米外的人震死”雲雲,純屬誤傳,是很難實現的。後來經查明事實,情況確是如此。原來加弗羅研製的所謂的“次聲槍”,實際上是一個用水泥密閉起來的大哨笛,它隻能產生強度為160分貝的次聲。用它既不能把次聲像子彈一樣射向遠處,也不會致人以死命,最多也隻是對人體器官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