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植物聽音樂長得好(2 / 2)

音樂為什麼能促進農作物增產呢?生物學的研究,初步揭開了這個秘密。原來,一方麵,在有節奏的音樂聲波的刺激下,生物體內細胞的生命活動迅速增強,這加速了細胞的新陳代謝,促進了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麵,聲波的作用還能提高土壤的溫度和激活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這也為農作物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知識點

《藍色狂想曲》

《藍色狂想曲》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在1924年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裏的一個顫音開始,而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題後,就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

延伸閱讀

舒伯特的《小夜曲》

小夜曲為一種音樂體裁,是用於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的歌曲。起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流傳於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其中舒柏特的小夜曲,在世界上流傳甚廣。

舒伯特(1797~1828)是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小夜曲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篇譜寫成。

“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鋼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響的導引和烘托下,響起了一個青年向他心愛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傾訴。隨著感情逐漸升華,曲調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懇求、期待的情緒中結束。抒情而安謐的間奏之後,音樂轉入同名大調,情緒比較激動,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後是由第二段引伸而來的後奏,仿佛愛情的歌聲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蕩。樂句之間出現的鋼琴間奏是對歌聲的呼應,意味著歌手所期望聽到的回響。這裏選用的是改編後的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雖無歌詞,但同樣能體會到這首小夜曲中表現出的真摯而熱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