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斷橋說到防震(2 / 2)

我國山西省應縣佛宮寺有座木塔,建於1056年,從地麵到塔尖達67.31米,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應縣木塔經多次強烈地震、大風和炮擊,至今仍保持完好狀態。單在1305~1976年間就遇到過12次裏氏5級以上的地震,其中1626年靈丘的7級地震,在應縣的烈度達到7度。按照地震烈度表,烈度為7度的時候應當是“人站立不住,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壞,高大的煙囪可能斷裂;有時還有冒水、噴沙現象”。但是,高聳的應縣木塔卻安然無恙!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應縣“黑風大作”,風力在8~10級,應縣木塔依然挺立。這座塔已經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人們將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建築師們總結了各種建築抗震抗風的經驗,製定了現代建築抗震的許多措施。唐山市的一座三層辦公樓在設計施工中嚴格執行了抗震標準。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這幢樓位於烈度11度的區域,居然沒有倒塌。

知識點

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是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右由匠師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淨跨37米,寬9米,拱矢高度7.23米,在拱圈兩肩各設有兩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精致秀麗。我國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曆史土木工程的裏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曆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

延伸閱讀

攀登雪山不能大喊

登山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體育運動。登山運動員在攀登雪山時,總是默默無言地前進,不許高聲喊叫。這是為什麼呢?

高山上一年到頭覆蓋著皚皚白雪,而且又經常不斷地下雪。每下一次雪,積雪層就加厚了一些。積雪越厚,下層所受的壓力也就越大,下層的雪就被壓得密實起來,變成為雪狀的冰塊。同時,不斷增厚的積雪又像一條棉被似的蓋在山上,使底層的熱量散發不出去,因此,積雪底層的溫度常常比積雪表麵的溫度高出l0℃~20℃,再加上底層的雪所受的壓力又較大,這樣,底層就會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

高山積雪層的底部有了水,就好像給冰雪層塗上了潤滑油,使冰雪層隨時都可能滑下來。如果有一塊大石頭掉下來,或者哪裏傳來一種振動,都會使積雪層崩塌下來,把沿途所有的東西都埋葬在裏麵,這就是可怕的雪崩。

人在高聲喊叫的時候,會發出多種頻率的聲波,通過空氣傳遞給積雪層,往往會引起積雪層的振動。如果有一種喊叫聲的頻率,恰好與積雪層的固有振動頻率接近或相同,就會形成共振,使積雪層發生強烈的振動而崩塌下來。這對登山運動員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因此,“禁止高聲喊叫”就成了登山隊員的一條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