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一家劇院的老板,找到著名物理學家羅貝爾特·伍德,請他為劇院設計一個低音喇叭來增強歌劇演出時的音響效果。伍德按照要求,不久就把喇叭造出來了。經試聽,聲音渾厚,音色優美,老板十分滿意。可是這隻喇叭安裝在舞台上以後,每當打開使用時,伍德就發現台下觀眾都呈現出一種莫名其妙的煩躁和不安,而喇叭關掉後,觀眾席上又逐漸恢複了平靜和安定。他反複開關幾次,情況總是這樣。這是怎麼回事呢?後來經過仔細研究,他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這隻喇叭,除了發出低音外,還發出一定強度的聽不見的次聲,而這種次聲像噪聲一樣,對人體產生著不良影響。
次聲對人體能夠產生不良作用,也引起了其他科學家的注意。若幹年前,法國科學家加弗羅和他的同事正在實驗室裏工作,突然都感覺耳朵一陣陣劇烈地疼痛,當時實驗室裏很安靜,並沒有什麼刺激的聲響。他們感到十分奇怪,但又查不清什麼原因。以後也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這時,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敏感地意識到,一定是聽不見的次聲在作怪。但次聲源在哪裏呢?後來經過尋找,原來是鄰居工廠的一台低速旋轉的失修電扇。為了證實次聲對人體的影響,他們動手製作了一台次聲發生器,結果用這台儀器工作5分鍾後,就會引起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英國科學家坦佩斯特,從1964年起,也開展了次聲對人體作用的研究。推動這一研究的起因,是位於“協和”式飛機噴氣發動機試驗場不遠的設計室工作人員,經常出現頭暈、惡心等症狀。坦佩斯特等人通過調查發現,在試驗發動機時,設計室內可以檢測到很強的次聲。顯然,人體出現的病症,是噴氣發動機產生的次聲引起的。為了深入探討次聲對人體的危害,坦佩斯特領導的科研小組做了大量的試驗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最後查明,頻率為2~10赫的次聲,可以破壞人體的平衡器官,造成耳朵、神經係統和大腦的損傷,從而引起恐懼、頭痛、暈眩、惡心、嘔吐、眼球上下顫動等症狀。
另外,還有一些科學家專門研究了高強度次聲對人體的影響。例如,法國科研人員用頻率7.5赫、強度為130分貝的強次聲,對42個青年進行試驗,結果發現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了心髒收縮和呼吸節律的變化、視聽功能減退、精神沮喪和肌肉痙攣等症狀。
那麼,次聲為什麼能對人體功能產生損害作用呢?據研究,主要是因為次聲頻率很低,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因此它能輕易地透過人體。而人的肌肉和內髒器官的固有頻率,一般在幾赫左右,所以在次聲的作用下,很容易發生共振,這樣就會使人體肌肉和內髒器官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