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不分管理層次的管理者指揮之下,一個組織必定長年累月都在打亂仗,組織內的全體人員都在圍著一個愛打亂仗的領導亂轉,轉得暈暈乎乎,不分東南西北,不辨白天黑夜。這種狀態下的組織,當然談不上什麼效率。
不分層次的指揮,不但不利於“辦事”,更不利於“育人”。因為在這種指揮之下的員工,或者被弄得沒有自信心,或者被亂指揮搞得無所適從,或者沒有機會發揮能力和鍛煉才幹,或者整天忙於應付領導,或者整天忙於處理小事,這都不利於人的成長。
總之,呈現在管理者腦中的管理圖像,不應該是一張平麵圖,而應是一幅三維立體動畫,是一幅活生生的、立體的、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動態畫麵。
你要一步步來
有一個管理學的大師把一個魚缸放在學生的麵前。他先把幾塊大石頭放進去,裝滿了魚缸;然後放一些碎石填補空隙;再放沙。最後倒水填滿魚缸。他問學生:“你們從這裏學到什麼功課?”有個聰明的學生說:“不管你怎樣忙,總可以擠出一點時間做別的事。”大師說:“不是!真正的功課是:我們先要做最重要的事(大石頭),然後才做別的次要的事。”
我們都要明白這個原理。要重整生命裏的優先次序,把生命中最大的石頭先放進去,其次再放那些“碎石”。
而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妨這樣劃分:
1.重要且急近。約占5%,第一優先並全力以赴去完成。
2.不重要但急迫。如訂機票是小事,但未訂到會耽誤大事,故有時效性,約占10%,須在時效內完成。
3.例行工作。此乃時間管理的關鍵,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都須做的工作,理當予以標準化,一切依章行事,免除思慮、協商、爭議、等待、奔波等無效工時,約占20%~60%,交由標準、製度管理,僅需花5%~15%的時間即可完成。
4.重要但不急迫。即無時效,實不必掛在心上,影響手上工作,待急迫時再處理即可。
5.不重要也不急迫。多數人喜歡做此類工作,而沒時間做前三類工作,實於事無補也。
6.無效工作。喝茶、看報、聊天、閑逛、抽煙、蹲廁所……此其一;檢查、審核、盤點、搬運……此其二;若反客為主,過度為之,時間再多也不夠。
許多人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完全不考慮完成某個任務之後他們會得到什麼好處。這些人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時間被工作填得滿滿的,他們就會很高興。或者,他們願意做表麵看來有趣的事情,而不理會不那麼有趣的事情。他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把人生的任務和責任按重要性排隊,確定主次。在確定每一天具體做什麼之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需要做什麼?明確哪些非做不可,又必須自己親自做的事情。
(2)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人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能給自己最高回報的事情上,即所謂“揚己所長”。
(3)什麼能給我們最大的滿足感?在能給自己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中,優先安排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快樂的事情。把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
別讓那些瑣碎的事情“偷走”你的時間。如:承諾太多,貪多不爛;喜歡開會,誇誇其談;門戶大開,迎來送往;家務繁雜、應酬過多等等。
下麵是充分利用時間的一些技巧:
——做好協調,工作分流;
——在處理重要而耗時的事務中感到厭倦時,改而處理其他雜務,既可節省時間,又能轉換心情;
——不浪費零碎時間(利用零碎時間處理雜務,延後用餐時間以免擁擠等);
——采取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矛盾;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對外應酬,必須應酬時設法節省應酬時間;
——充分運用上下班的搭車時間(如在車上想問題等)。
另類“眼高手低”
多年前看一則故事,大意是:在某國,博士畢業生不容易找工作,因為很多企業不敢“高攀”。一位謙遜的博士,他求職時拿出了專科文憑,結果很快被錄用。沒多久,由於他幹得很出色,老板要提拔他,他亮出了自己的本科文憑。在新崗位上,他又因業績突出被提拔,這才亮出了碩士文憑。如是者三,最後他才露出了博士的廬山真麵目!
講這個故事,無非要說: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就知道了。該屬於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屬於你的,想要也要不來,不妨從零做起。須知,事情是人點點滴滴“幹”出來的,不是文憑這把大尺一量就“量”出來的。
如果你去問今天的大學生(從專科生直至博士),工作好不好找,相當一部分會說不好找;但如果你去問今天的企業經理們,人才是不是很易得,也會有相當一部分說找個合適的人才同樣並不易。其中的原因,絕不是“信息不對稱”所能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