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為什麼走通了。”閱讀時,隻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為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為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隨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獲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要獨立回憶,學會準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隻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了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隻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麵寫點什麼。”為了寫《資本論》,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麵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簽的文件夾裏。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讀書小方法
在正式讀書之前小朋友們要先瀏覽一下,先看看標題、引言、結論和圖表,將大問題分解成幾個較小的、容易解決的小問題。閱讀時,不斷地提出問題,把難理解的地方記下來。讀完後,不妨和小夥伴或者是爸爸媽媽去討論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就真正把一本書讀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