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吧:
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是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腐朽的東西歸於消亡,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這個謎語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出來了,對,這就是時間!
伏爾泰是這樣解釋的:“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對於作樂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成無窮小。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事物,它都令人忘卻;偉大的,它都使它們永垂不朽。”
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
著名的德國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阿道夫·馮·拜爾,在他的自傳裏曾提到自己小的時候一次難忘的經曆。那是在他10歲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就高興地預想著父母一定會送他一份大禮物,並為他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因為德國人對家人的生日是十分重視的。但是,那天早晨起床以後,父親還是老樣子,一吃完早飯就伏案苦讀,母親則帶著他到外婆家消磨了一整天。小拜爾就有些不高興了,細心的母親發現了,耐心地開導他:“在你出生的時候,你爸爸還是個大老粗,所以現在他要和你一樣努力讀書好參加明天的考試呢!媽媽不想因為慶祝你的生日而耽誤爸爸的學習,媽媽在為明天我們的生活能夠豐富多彩而盡心盡力呢。你也要學會珍惜時間學習呀!”這番教誨從此就成為拜爾的座右銘,他認為:“10歲生日時,母親送給我一份最豐厚的生日禮物!”
是啊,小朋友們,時間的價值你們知道多少呢?
時間是最寶貴的,一定不要浪費時間;
時間是永不停留的,我們要及時抓住時間;
時間是神聖的,你不要故意浪費時間,否則的話會受到時間的懲罰。
作息有規律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你可以和父母一起製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都要做出合理的安排。隻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你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問他:“您怎麼能夠做那麼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並沒有多給您一點兒時間呀!”
“你看一看我的時間表就知道了。”富蘭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時間表是什麼樣子的呢?
5點起床,規劃一天的事務,並自問:“我這一天要做好什麼事?”
8點至11點,14點至17點,工作。
12點至13點,閱讀、吃午飯。
18點至21點,吃晚飯、談話、娛樂、回顧一天的工作,並自問:“我今天做好了什麼事?”
朋友勸富蘭克林說:“天天如此,是不是過於……”
“你熱愛生命嗎?”富蘭克林擺擺手,打斷了朋友的談話,“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在你的作息時間中,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你要強迫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學習。小學生的作業一般需用一個小時左右,周末的作業量會多一些。事前安排好做作業的時間、中間休息的時間,然後按規定進行。強迫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學習會使你具有一定的緊迫感,更能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時間
小朋友們,告訴大家一個善於利用時間的方法,以後在做事情時,就可以按照下麵的這個標準來安排學習順序。
事實上,隻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關係,才有可能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把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度排列順序,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重要而緊迫的事情,如考試、測驗;
第二類是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業;
第三類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如提高閱讀能力;
第四類是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不做。
如果你能夠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學習任務,不但可以保證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而且能把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
讀書這種事,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是最重要而緊迫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學會強迫自己天天讀書,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擱到明天。今天丟棄的東西,明天怎麼也補不上了。”
對於玩耍、逛街等事情,你們在做這些事情之前,首先要問問自己:“我有必要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花我多少時間?”“有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呢”……通過這種事前思考,你可以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從而提高時間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