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黃金時間
每個人都有生物節律,我們小學生當然也是如此。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在相同的時間段,心情好的時候學習效率就高,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學習效率就低;在一天當中,早晨和夜間學習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學習效率低。可見,你的學習往往存在一個最佳學習時機。專家指出,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天內有四段高效的記憶時間:
第一段:早上6~7點,適合記憶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內容。
第二段:上午8~10點,適合記憶大量基礎理論知識。
第三段:下午19~21點,適合進行綜合性知識的記憶。
第四段:晚上22~23點,適合記憶精確性高、容易出錯的知識。
當然啦,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學習效率高。平時要注意自己的學習特點,掌握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然後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安排到最佳時間裏去學習。
該玩時就痛痛快快去玩
你的時間表裏要給自己安排出玩的時間,在玩的時間裏就要痛痛快快地玩。給自己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玩過之後,情緒比較穩定和愉快,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就會比較願意開始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避免不必要的幹擾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時候,經常有人來邀請他赴宴,出於禮節,雨果隻得接受,但是,他卻為此浪費了許多能夠產生創作靈感的時間。
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幹擾,雨果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自己的頭發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剃掉。當再有人來請他赴宴的時候,他便對人說:“你看我的頭發多不雅觀,很遺憾我不能去了。”邀請者隻好隻身返回。等雨果的頭發長整齊時,他已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如果你是個容易受幹擾的人,就盡量地維護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比如,你的書桌上盡量不放平日裏你最感興趣的非學習用品。也不要放著音樂學習,讓家裏人看電視的聲音小點,盡量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幹擾。
充分利用每一分鍾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從柏林來看望愛因斯坦。這天,正好下著小雨,在前往愛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個朦朧的人影在橋上慢慢踱步。這個人來回走著,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掏出筆在一個小本上寫著什麼東西。朋友走近一看,原來是愛因斯坦。
“原來是您呀,您在這兒幹什麼呢?”朋友高興地問道。
“哦,我在等一個學生,他說考完試就來。但是,他遲遲沒來,一定是考試把他難住了。”愛因斯坦說。
“這不是浪費您的時間嗎?”朋友忿忿不平地說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已經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說著,愛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進了口袋裏。
愛因斯坦多會利用時間呀!他邊等人邊思考,兩件事都做了。其實,許多事情都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比如媽媽邊開著洗衣機洗衣服邊收拾家,同時做了兩件事,這就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這種安排時間的方法叫作統籌時間法。
一段時間後,檢查自己的時間都怎麼用了
如果不回過頭檢查檢查時間用在哪裏了,是不清楚時間的使用狀況的,也不知道時間是不是浪費了,所以我們還要學會自己檢查時間的運用狀況。
時間統計法。
前蘇聯的昆蟲學家柳比歇夫是檢查時間運用狀況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從26歲開始,就把平時的研究、閱讀、寫作、散步、開會、講課、說話等各項工作所占用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這個時間統計法一直持續到他82歲,整整56年的時間裏,柳比歇夫從沒間斷過統計。
時間統計的目的當然是有效利用時間。柳比歇夫每天對自己記錄下來的時間運用情況進行小結,每個月進行一次大結,每年再進行一次總結。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柳比歇夫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時間都用到什麼地方了。這就幫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這種時間統計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時間寫出了70多部學術著作以及許多論文。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每天把自己的時間運用情況記在日記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時間運用的規律,找出浪費時間的地方。這樣,在浪費的地方作作文章,以後就能夠減少浪費甚至不浪費時間了。
時間的計劃總結法。
就是每天在睡覺的時候製訂第二天的計劃,然後在當天晚上對自己的計劃進行總結,這個總結當然主要是時間上的,看哪些時間利用起來了,哪些時間浪費了,因為做什麼、怎麼做浪費時間了,應該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這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總結後,你會發現你的時間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