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獨立思考,大膽創新——養成積極創造的習慣(1 / 2)

周雨的感想

星期天,我一個人在家,同學約我去打羽毛球,我的羽毛球拍子卻在五鬥櫥後拿不出來。而櫃子又太重了,我也搬不動。這時,我想起了那個化整為零的方法,就把抽屜一隻隻搬走,櫃子就輕了,我再挪了一下櫃子,羽毛球拍子便被我取出來了。從這件事我進一步想到了平常的學習。課堂參與的意義不僅在於弄清疑問,還鍛煉了我思維的敏銳性。我不太願意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一些概念,我認為高分應該紮根於透徹理解的土壤之中。有時候,一道題做不出來,可以把它分成兩個或更多的部分,而這些部分是可以解出來的,這樣整個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什麼叫創造?

所謂創造,就是運用個人的聰明才智產生出獨特而有價值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方法、理論、學說,也可以是物品、作品等。所謂創造力,是人們運用已有的信息,生產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創造性思維,有時還包括創造性想象。

人們往往把創造視為少數發明家、科學家、藝術家的專利,其實不然,創造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能力,它不僅表現在較罕見的真創造中,而且,還表現在常見和普遍的類創造(個人曆史的首創)之中。有的人認為,隻要自己聰明,智商高,就一定會有發明創造,也不盡然。有些人雖然很聰明,智商也很高,卻終生表現平平,沒有任何創造性表現;而有的人雖然智商不是特別高,然而工作努力,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終成大業。

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心理過程。與科學家一樣,小學生同樣具有創造性思維,所不同的是: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指向探索人類的未知,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指向繼承人類的已知。對小學生而言,隻要不是模仿照搬別人的做法,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在老師講授或自己學習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解,以至於獨到見解;隻要能發現不同於教科書、不同於老師的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隻要能運用已知解決實際問題且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等等,均屬於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人的創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睜開慧眼多去觀察。

大凡具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無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要對這個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觀察的原動力。

你們要學會觀察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