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根本意義在於生活的幸福
說到理財,比較準確的定義就是指將資金做出最明智的安排和運用,使金錢產生最高的效率和效用。理財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享受生活,並不是為了節儉每一分錢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說,累積金錢不是理財的終極目標,累積幸福才是理財的真心目的。
從金錢心理學的角度看,金錢並不完全是指買賣東西的貨幣,它其實牽動了人們內心深處很多的心理因素。許多人認為,有了錢我們就有了能量,其中包括自信、自尊、安全感、對未來的希望,還有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金錢代表自由。因此,正是因為自信、自尊、安全感等等因素,才使我們對金錢興致勃勃。然而,在累積財富時,很多人忙忙碌碌理財,卻忽略了理財開始時的意義和目的,他們一味地奔波於財富之中,卻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累積幸福。有的人以為有錢後可以自由,卻發現理財後更不自由了,有的人希望有錢可以討人喜歡,真的有錢後卻認為周圍的人都是為了貪圖他的財富,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糟糕。這些都背離了理財的本意。這就像為了追求幸福,人們一頭栽入理財的跑道,但往往跑著跑著,就迷失了方向,忘記了起跑的終極目的在哪裏。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光打理口袋裏的錢,而是做幸福的投資者,這些人會清楚意識到隻有善用累積的財富,才會有幸福感。因為金錢如果隻是數字沒多大用處,隻有把它變成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事物、活動,它才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把金錢變成比較直接的或者可以是感官上享受的東西,比如去吃頓好的,買套豪宅,穿名牌衣服,提名牌包等等,這些都使人產生快感。然而,隻做這些當然不夠。我們可以把錢花在有滿足感的事情上,例如旅遊、爬山、下海等等自己喜愛的、考驗自己的事情上。很多有錢人會花大價錢、大精力坐飛機去國外,參加鐵人三項賽,把自己累到半死,但他們覺得真的快樂。這其實就是尋求心理上的一種快樂和滿足感。
另外,錢財帶來的快樂還可以是因為做了有成就感的事情,例如學習某些技能,像攝影、極限運動等。或者像很多企業家那樣投入慈善事業,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又或者幫助身邊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同樣快樂。如果有了錢卻不能讓身邊的人幸福,那麼自己也不會有幸福感。
理財成功與否的目標,應該是既賺了錢,又充實並享受了生活,這才叫成功。從事理財的人中,能真正累積幸福的人都擁有平衡的生活狀態。理財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大部分。他們的生活內涵豐富,朋友關係融洽,家庭美滿,工作有成就。他們可以照顧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不把重心偏重到任何一邊。所以說,理財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理財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美國一位富翁在經濟危機中破產,回到家後,他沮喪地告訴妻子,他已一無所有。他的妻子對他說:“親愛的,你沒有了錢,沒有了資產,至少你還有我,還有我們的兩個女兒,我們都深深地愛著你,關心著你,難道你擁有的還不夠嗎?”很多人投資理財的時候,心態是不太健康的,常常為了賺錢而去理財,這樣的想法也許會讓人在很多情況下失敗。為了賺錢而理財,目標太單一,過程之後也許自己都覺得無聊和空虛,這種心態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使理財使你擁有百萬資產,你也不會快樂。
總之,要幸福理財,就要把理財當成經營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誤以為理財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我們需要把他們之間的關係搞清楚。我們應該抬頭望向遠方,認清目標,調整方向,運用手中財富,讓人們通向幸福的彼岸,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