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關注“補”,更要關注“瀉”
食物不全是補藥,有的能補,有的能瀉。補也好瀉也好,本質的作用都是一個“調”字——調整陰陽。所以中醫經常說“調理”、“調補”。隻有補瀉平衡了,人的陰陽才能平衡。
健康就像一架蹺蹺板,很少有絕對靜止、絕對平衡的狀態,更多的時候是處於左右搖擺之中。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積極的調整。如果蹺蹺板向左傾斜,我們可能需要補一點,而向右傾斜時就要泄一點,以促進人體趨向絕對的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說,補可養生,“泄”亦養生。隻是,兩者皆不可過,補多了,泄多了,超過健康的範圍,就會生病。
通常情況下,出於人體自發的調節,人們會困了睡覺、餓了吃飯,會有大小便,會出汗、打噴嚏、莫名其妙地生氣、悲傷,這些其實都是補充體力、排除毒素的途徑,而也隻有這樣維持“補”、“泄”的平衡,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
中醫和西醫都講到了“補”,但是這個“補”的含義並不相同,西醫說補,是真的往體內輸送身體缺少的營養物質:補鐵,補鈣,補鋅,補維生素,補胃液(胃蛋白酶合劑),還有輸血、輸液、輸氧等等,都是直接補充人體物質的不足。而中醫用補藥治療的虛證病人,有許多並不是缺乏營養。像脾虛腎虛,主要是脾腎功能發生了障礙,陰陽失去平衡,補藥的作用主要是調整陰陽,使它恢複平衡狀態。
可見,“補”是針對“虛”而設的,如果陰陽平和,沒有虛象,則不需進行藥物補益。不善於進補的人,往往一見虛證,就憂心忡忡,想方設法大補特補,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能把身體補好,殊不知運用養生抗衰藥物也要恰到好處,如盲目進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養生抗衰藥有不同種類,每類藥物隻適用某些相應虛弱之症。因此,應用時需辨明虛實,有針對性的進補,切不要急於求成。
中老年人多有髒腑功能減退,陰陽氣血虛衰。補益藥物作用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不同,藥性亦有寒熱溫涼之異。中老年人養生抗衰,應有針對性而適度,審因論補,循序漸進,既不可偏頗,亦不可補太過。這樣才能起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否則反而對身體不利,如補氣藥多壅滯,過量則腹脹納呆,口幹胸悶;補血藥多粘膩,過服常有損脾胃;補陰多甘寒滋膩,服之太過則易損傷元氣;補陽藥性多溫燥,有助火劫陰之虞。
為避免補之過偏,中老年養生抗衰用藥組方應法度嚴謹,君臣佐使分明,藥物配伍得當,補瀉升降,溫清和理,互相協調,有機配合,補中老年人身體之虛衰,防藥物偏頗之弊。
“瀉”不等同於拉肚子,拉肚子其實是一個不好的信號,一旦出現,就證明已經泄過頭了,反而傷害腸胃。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泄”都能養生,這取決於兩點,一是泄的方法,二是針對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
人們常會出現某一頓吃太多的情況,有的人隔天的排泄物會相應增加,即通過機體的自然反應,排出吸收不了的物質;有的人卻會出現了胃口不好或腹脹等不良反應。這些情況都應該去瀉。
當今之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往往重補而輕瀉。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厭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體肥胖,氣血痰食壅滯已成其隱患。因之,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則易導致人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故藥物養生中的瀉實之法,以不傷其正為原則。
要想讓身體瀉好,平時應多飲水,常食粗糧與纖維食物,定時排便,小便通暢,不讓廢物滯留體內。亦應適時沐浴理發,勤換衣服被褥,不讓汙垢長附肌膚。病時流涕、咳痰、嘔吐、腹瀉、發燒發汗,當因勢利導,切勿盲目用藥強行扼止。夏日不可久用空調,使汗液封閉在體內;螽不可久居暖室,使濁氣難以排出。
另一方麵,體內廢物要瀉,淤積在心中的煩躁心情也要瀉。你可向至愛親朋敞開心扉,在傾訴中泄出低沉之鬱;受委曲怒氣升騰時,可到郊外田野高聲喊叫,在長嘯中發泄不平之氣;遇難題心慌意亂時,可找良師益友述原探因,在交談中尋覓化解之方;逢煩憂自覺壓抑時,可選歌擇詩自唱自吟,在詠誦中舒緩悶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