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的意義在於排除體內濕氣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係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傳統醫學認為,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隻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呢?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了。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別扭。
濕邪在夏季裏尤盛,不但讓我們體重增加,很多苦夏的症狀如口粘口渴、精力不濟等等也都與濕邪過旺有關。想要輕身消夏,關鍵是祛濕排水。
1.少鹽,幫助腎排水
吃太多鹽必導致更多的水攝入,很多口重的人都不苗條。許多科普文章常常提醒大家夏季要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這種提示是沒錯的。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髒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髒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堅持低鹽飲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特別是對於腎髒有疾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2.排水減重,從健脾開始。
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濕氣大,體重也會比其它人更重。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胃受損後,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體內濕邪大量積聚後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不適就全都找上門來。夏季到來,如果冰激淩、冷飲吃太多,會加重脾虛的問題,讓體重的困擾更深。因此,這些人要從健脾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