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生熟”,服用忌“三白”
地黃在古代就被醫學家所推崇,分生地與熟地。幹燥後的地黃稱為生地,而加工蒸製後的稱為熟地。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麵如桃花,三輕身不老。”
地黃又名生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為鮮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幹,並內部變黑,捏成團狀,為生地黃。如果把地黃加工蒸製後就是我們常說的熟地。地黃最早生長於鹹陽一帶,後傳至各地。中國數省均有生產,但其最佳者為“懷地黃”。李時珍《本草綱目》:“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們都以“懷貨”為貴,產地因曆史上的懷慶府而得名,位於今河南焦作一帶。
地黃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係祛病延年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