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拜人為吾師,而不強行為人師。為我師者,敬之;強為人師者,貶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人畢竟各有所長,智慧和經驗閱曆各有不同,人品及道德也會有優劣之區別,社會成就及事業都有高低之分。因此每個人都應在合適的範圍內,尋找能彌補自己弱點及不足的老師,以給自己的智慧更大的啟發,這樣對自己的不斷成長,對事業的早日成功都是有很大價值的。畢竟,每個人從啟蒙老師開始,都已拜了很多老師,當然從廣義上說,隻要能幫自己的忙,能使自我有進步者都可稱為老師。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不斷拜人為師呢?因為我們需要成長,需要不斷發揮自我的潛能,去實現自我價值,而老師的經驗及智慧又是我們盡可能趕超別人,盡快實現自我的捷徑。
但是,在人生之中,強為人師、好為人師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在這裏好為人師我們指的是一些人放不下架子,而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喜歡指指點點而無所顧及,喜歡指責別人的過失及錯誤,不顧具體的實際情況而大談自己當年的經驗,一說起話來就是:“想當年,我怎麼怎麼……”拿自己的經驗嚇唬人,其實,真正心服口服他的人卻很少,甚至沒有。因為這種人實際上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尤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許我們常常是出於友善、出於熱心,而特意給別人更多的指點和幫忙,但我們得到的回報卻是冷漠甚至譏諷。人們總是認為你的好為人師,本來就是對他的智慧及能力的一種否定,他才偏偏不會按你的指點去幹工作,甚至他還會認為你是在和他一起搶功勞。總之,他是不會領你的情,這也會令人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不滿。這又何苦呢?你不去這樣做不就得了嗎?
如果你在特定的情況下非好為人師不可,我還是建議你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注意你和你建議對象間的關係。除非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而且關係頗為密切的知己朋友,其他一般的朋友或同事最好不要這樣直接教導或建議對方。因為隻有你倆關係密切,他才不會把你當成外人,才有可能認為你是為他的好才這樣做的,才有可能聽從你的建議,否則,一般關係的人總會建立起他的自我保護機製而與你抗衡,使你的教導和建議成為空談。
注意你的身份及社會地位。如果你是長輩或享有德高望重的社會地位,那麼你的建議或教導便會很有分量,其他的人也會考慮到若自己不聽會招致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他會慎重考慮而行事。如果你不是某方麵的權威也沒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時候就不要發言,萬一對方聽不進去,他還會以穢語辱沒你的身份,冷嘲熱諷你的人格甚至日後有些小人還會打擊報複等等。例如,在等級森嚴的公司裏,職員最好不要找經理或老板的毛病,要絕對服從上司的計劃,否則你的處境將是很危險的,萬一被印上一個“欺上”的壞印象,將是很難再有所改變的。
注意你建議的內容。其內容可以是工作方麵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麵、處世方麵的,但千萬不要涉及對方的隱私方麵。因為擁有個人隱私已被看成個人權力的高級形式,盡管中國人以前不是很注意這方麵的問題,但近年來,由於隨著個性解放的發展,隱私觀念已深入人心。
注意你的建議的方式及當時的情景因素。你盡量要委婉含蓄,不要直來直去,因為直語更易傷人,用比喻的方法或委婉的規勸則給人以尊敬的感覺,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注意當時的環境,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建議或批評,要選擇一個時機,最好是兩個人坐下來,私下交流意見,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最好去拜人為師,而欲為人師時謹記“人微言輕”,沒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最好謹慎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