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的確商場裏的競爭可以比得上一場無硝煙的戰爭,而人生何嚐不是如此呢?用戰場來形容人生一點也不為過,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隨時可能有急流、有險灘、有惡浪。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人就是這樣,有時為了一點小小的蠅頭小利會反目成仇,會明爭暗鬥,會你死我活地去爭鬥、去拚命。然而,畢竟,每個人的力量是有所差異的。爭鬥的結果隻能是一部分人失敗而另一部分人獲勝,勝者為王,敗者則為寇。王者,畢竟是少數,敗者則是絕對的多數。實力弱的也許根本就不該與強者去爭鬥,惟一的辦法是尋找新的出路——不戰而勝。
不戰而勝是一種用兵的戰略。站在這個高度來認識戰爭則可以盡量減少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盡可能較順利地、較早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爭鬥,首先要靠各自的實力,畢竟實力是基礎,但光有實力還是不夠的。一個人的實力再強,他也不可能經受住無數敵人的消耗,這樣下去豈不是終究有一天會自取滅亡?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實擊虛,能盡量不戰就不戰,如果實在要戰,請必須把下麵問題搞清楚:
首先是敵我雙方的實力,究竟是我方占有優越的條件,還是對方較有優勢?我方的強處何在,弱點何在?如何保持我們的強處而擊敗對方的弱點?
其次,戰爭的各種後果如何?我方的代價有多大?可能的收益又是多大?究竟是否該靠武力來解決?
最後,若不訴諸於武力,而靠和平手段來解決,其成本又是多大?收益又是如何?
總之,訴諸一場戰爭也是萬不得已的。一定要仔細衡量雙方的實力及戰爭的可能結果,進行謹慎的選擇、決策。在這裏最高的戰略原則仍是不戰而勝,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這時,也許有人提出反駁說:“不戰怎麼能見勝敗?”的確,在競技場上,必須“戰”後才可能知道你的成敗如何,而人類社會卻和競技場上有所不同。社會上的競爭並非如此簡單,個人實力固然重要,但它複雜得多,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沒有規則,隻有結果,沒有裁判,隻有觀眾,這更是一場時間之戰,耐力之戰,也是命運之戰,智慧之戰,甚至是人性之戰,一次的勝利並不能保證永遠的勝利,而且表麵上的勝利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強者看來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也不必然能打勝仗,而弱者似乎注定被宰割,但在某些狀況下也不必然被宰割。人性叢林裏就是這樣無一定規則,因此,在進行戰爭前最好是量力而行,力爭不戰。
所謂“不戰”,就是盡量避免雙方直接交鋒。當然,這裏不排除使用謀略。謀略是一種智慧,使用得當,即會獲得很好的結果。“不戰”並不意味著消極的逃跑和無原則的主張求和,而是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力圖盡量擴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去損害之。
不戰的良策是為勝而準備的,為了取得大勝或戰略上的勝利,我們有必要舍棄小勝或暫時的敗退,這都是允許的。不戰不是一種沉默,而是一種積極的準備,為了更好的時機的到來。為了戰略上的取勝之道,我們必須積蓄力量,壯大自己,當自己的力量能足以影響到周圍空間時,我們再發出戰的口號,到那時我們的威懾力一定會使我們不戰而勝的!
這一點,對弱者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