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別讓猜疑折磨自己(1 / 1)

無端猜疑,於事無補;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智子疑鄰”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為惡意,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麵目。

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加小心。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做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猜疑使人際交往中本來小小的疙瘩發展成長期的不和。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而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斷送江山。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態度,正像上麵引用的“智子疑鄰”的故事,同樣是忠誠的勸告,富人對兒子稱讚,因為親近,忠告便顯得聰明;對鄰人之父非親非故,結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謗”,顯然失去公正的態度。

猜疑危及國家安全,曆史告訴我們,君臣相互猜疑則天下就會動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向被認為精明能幹,但也有一定偏頗之處,就是過於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對人不信任,大事小事無不親自過問,出將入相,煢煢孑立。諸葛亮對受降之將魏延始終用而不信,懷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軍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諸葛亮死後,又發生魏延的冤案,蜀漢元氣大傷,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不利局麵。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證。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遊動,飲者以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惡心,結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場。這才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疑心太重,到頭來自討苦吃。

信人者不疑人,疑人者不信人。對別人無端地猜疑,貌似無端,實在有端,猜疑源於偏狹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總怕別人爭奪自己的所愛、所求、所得,怕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終日疑神疑鬼,顧慮重重。古人曰:“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你對別人不放心,別人能對你堅信不疑嗎?雖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時時提防,處處疑心,還會有知心朋友嗎?

猜疑之心形成,是由於不夠深入了解和不夠信任造成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猜疑是通向友誼和友愛的障礙。要消除猜疑,杜絕疑慮,可以從三方麵努力:

(1)排除私心雜念。私欲作怪,患得患失,怕他人爭取權財,勢必疑慮重重,難展宏圖。

(2)實事求是,弄清事實真相。社會上對人對事褒貶不一,讒言訛語,攪得你真假難辨好壞不分,我們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要聽風就是雨。

(3)經常溝通,增進了解。俗話說,友誼靠熱情來澆灌,感情靠聯絡來維係。朋友之交,實際上就是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朋友之間來往多了、聯係強了,相互了解也就加深了。沒有言語和行動上的溝通,何以見得誌同道合、心心相印?交朋友須交心,交心必須真誠坦白、推心置腹,你對人說三分話,怎能乞求別人全拋一片心給你。老抱著“天可度,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的舊皇曆,就會失去知心朋友。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猜疑是一塊為人處世的絆腳石,趕快將它踢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