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勝造七級浮屠。給予別人,等於給予自己。給的目的是為了獲得。
交換現象出現於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人們彼此互通有無,進行貿易,這是物質交換。人生兒育女,而子女順從、聽話,這也是一種交換。人們交流感情,進行社交活動,這也是交換。通過對交換現象的觀察我們不難得出下列結論:由於彼此的缺乏和平等的原則才使得交換得以實現;雙方隻有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交換才能更好地發生作用。一旦破壞了這一“看不見的”原則,我們便無法得到對方的東西。回報是理所當然的,它就基於以上的交換原則。
通過平等的交換,我們各自得到了我們所缺乏的東西,使各自的效用得到了優化。可見,交易這種手段它聯係了世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紛繁蕪雜的社會關係。使得每個人都傾心於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交易行為。
可見,給予不是為了別的,給予是為了獲得。其實,我們在給予的時候,就注定了獲得的渴求,正是有了這種渴求才使我們的給予有了動力。天上不會掉下來餡餅,更沒有免費的午餐,而我們時刻都在渴求著什麼,希望著什麼。
春秋戰國時候,魏國的信陵君為人忠厚、講仁義,善於成人之美。他的門客達到三千多人。其中有一位門客叫侯生,本是屠戶出身,其才平平,其貌庸庸,受到其他門客及家人的嘲弄與鄙視。而信陵君以士之禮待之,一視同仁,毫無嫌弄和厭惡之感。相反,還能尊重他的意見,成全他的要求。公元前248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數次遣使向魏求救。魏王怕引火燒身而不敢發兵,但是在各國一片合縱抗秦的呼聲之下,又不能對鄰居見死不救。他隻好派大將晉鄙率領十萬人象征性地救援,雖大造聲勢,實則駐軍於鄴下,停滯不前。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催促晉鄙進兵,魏王不聽。他一怒之下,帶領自己的1000多門客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臨別找侯生,侯生卻一反常態,對信陵君赴湯蹈火無動於衷。一怒之下,公子行出數裏,可是越想越不對勁,於是就想回頭問個明白。原來侯生使的是欲揚先抑之計,他故作冷淡,使信陵君詫異,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侯生指出這樣行動無異於以卵擊石,與其鋌而走險,不如偷來兵符,操縱軍隊。最後在好友朱亥的幫助上,終於盜得了兵符並取代了晉鄙的兵權。信陵君傳令全軍:“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回家贍養父母;有疾病者,留下治療。”這一成人之美的命令深得人心,留下的八萬精兵,及千餘門客,個個鬥誌昂揚,最後大敗秦軍。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信陵君的成功並非偶然的,他的仁義為人,成人之美的美德使他在遇到困難時,很多人願意幫助他,甚至為他拚死賣命。
從以上曆史故事中我們得到啟迪:要想獲得,必須先給予;為了讓別人歸心於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