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當彼得·林奇在介紹自己是基金經理時,人們會簡短地與他聊上幾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著還是走開了,繼續關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緋聞。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隻願意閑聊兩句股票而還是更關心自己的牙齒時,股市即將開始抄底反彈。
第三階段,當人們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經理時,紛紛圍過來詢問該買哪一隻股票,哪隻股票能賺錢,股市走勢將會如何,而再沒有人關心明星緋聞或者牙齒。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都來詢問基金經理買哪隻股票好時,股市應該已經到達階段性高點。
第四階段,人們在酒會上大談特談股票,並且很多人都主動向彼得·林奇推薦股票,告訴他去買哪隻股票,哪隻股票會漲。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不再詢問該買哪隻股票,而是反而主動告訴基金經理買哪隻股票好時,股市很可能已經到達頂部了,大盤即將開始下跌震蕩。
巧合的是,早在1929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經得益於這一理論。當時洛克菲勒在街上遇到一個擦皮鞋的小孩子,小孩邊給他擦皮鞋邊對他說:
“先生,您最近買股票了沒有,我給您推薦一隻股票,肯定漲得好……”洛克菲勒聽後心中陡然一驚,一個擦皮鞋的孩子都開始給別人推薦起股票來,看來股市大限已經不遠了。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將所有股票清倉,一隻不留。果然,兩個月之後就迎來了股市崩盤,多少投資者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而洛克菲勒安然度過這場美國曆史上最大的股災。
著名而經典的“雞尾酒會理論”,直到今日在股市上仍然適用。
例如在中國股市上,當2005年上證指數處於1000點整數關口時,人們聚在一起時幾乎沒有人願意談論股票,即使是股民之間交談的話題,也不願提起股市,因為當時的市場行情極為低迷,很多股民處於虧損狀態中。等到大盤上漲一個階段後,投資者仍然處於猶豫和迷茫之中。進入2006年,在2月初至3月初的一個月內,股指始終在1300點整數關口前徘徊,很多投資者以為反彈又要見頂了,於是紛紛拋出股票,想在更低的位置接回,可事實證明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轉眼間,大盤已經到了1800點整數關口,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不管是在哪裏,很多投資者都願意圍在一起談論股票,詢問該買什麼股票好。
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時的股市已經漲幅很大了,說明行情已經進入第三階段。
等到大盤衝過了2000點整數關日時,很多股民的信心陡然大增,他們不是詢問別人該買什麼樣的股票了,而是紛紛向別人推薦起股票來。
雖然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崩盤,而且股指已經衝上了更高點,但根據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投資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
當然,一個市場從底部上漲多少才算到某一階段,還要看整個市場的大氣候,不能死搬硬套。
投資是賭博也是藝術
投資與賭博的區別
對於那些輕率魯莽且容易衝動的“投資”股票的人來說,四處打聽熱門消息並頻繁買進賣出,跟賭馬時隻根據賽馬的鬃毛是不是漂亮或者騎士的衣衫是不是華麗就胡亂下注根本沒有什麼兩樣。
——彼得·林奇
與賭博兩者之間的分界線。
對於彼得·林奇來說,投資就是一種賭博,一種智力的賭博,是一種高勝算的賭博。在投資期間,投資者必須努力使結果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而不用管它到底是大西洋城公司、標準普爾500指數還是債券市場。
在投資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投資者都在賭自己的判斷能力,賭自己的運氣。林奇覺得,如果他購買的股票中有70%的走勢與自己預測的一樣,他就很高興了。但是如果有60%的走勢與自己預測的一樣,他也會心存感激。因為他知道,隻要預測成功60%的股票走勢,就可以在華爾街創造一個讓人羨慕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