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選擇十倍股,尋找最賺錢的股票(6)(1 / 3)

——彼得·林奇

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有一種正大光明卻比內幕消息更為準確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觀察公司員工買入自己公司的股票及公司回購自身股票的行動。這種行動,代表公司員工、公司本身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對公司有著最內部的消息,最直接、最全部的理解,其買入行動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因為隻有當員工對自己的公司具有信心時,才會做出這一舉動。這樣的公司是彼得·林奇所喜歡的公司之一。

如果一家公司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充滿自信時,它為什麼不可以像投資者那樣向自己公司的股票進行投資呢?內部人員購買本公司的股票,在林奇看來,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認為股票的價格被低估了,並且最終它會上漲。一家公司回購自己發行的股票,同時也是這家公司回報股東的最簡單、最好的方法。從長期來看,回購股票隻會對股東有利。

對於內部員工購買自己公司股票的行為,彼得·林奇說:“知情者會因不同理由而賣出自己公司的股票。但是,他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卻隻會有一個原因——為了賺錢。我們可以安心地假設,他敢買進必定是對他看到的事情有信心。”根據彼得·林奇的觀察,一個麵臨內部人員大量收購壓力的公司很少會倒閉。他特別找尋那些被公司中階層員工撐起來的低迷股票,這要比總經理都介入的情勢更樂觀。

在麥哲倫基金公司總部,有一個小組專門注意內部人員的買賣。他們接收來自紐約證券交易所與證管會的報告,將資訊精簡並製作圖表來說明內部人員過去買人的情形。

在內部交易報告中,有85家公司被列在買人部分,而50家在賣出部分。

不過,隻有當少數經理人大量拋售持股時,賣出部分才有意義。如果有一位經理人持有10000股,隻是為了買別墅才拋出2000股,這並不值得注意。然而他持有45000股,卻拋出41000股,而且其他的經理人也拋出大量的持股,那麼情況就非比尋常了,需要進行調查研究,或許有必要采取果斷的行動了。

從長期來看,內部人士買入股票的公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當公司管理層持有公司股票時,那麼如何更好地回報股東就成了管理層最優先考慮的事情。如果管理層的收入隻來源於薪水,那麼如何提高薪酬待遇就成了管理層優先考慮的問題。由於公司規模越大,往往向高級管理人員支付的薪酬越高,因此自然而然那些期望得到更高薪酬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越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擴張,而這樣經常會損害股東們的利益。如果管理人員自己也大量持有自家公司的股票,那麼這種情況就很少發生了。

股神巴菲特也非常推崇股票回購。‘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為《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董事,並主持財務委員會的工作。不久,他提議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

對此,《華盛頓郵報》公司老板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說:“我在這些年所采取的措施、巴菲特在財務金融方麵提出的建議,以及我們之間的經常性溝通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勸說我回購公司股票,這讓我們受益匪淺。以前我對此一直將信將疑。雖然回購在今天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還沒有幾家公司會采取這樣的措施。當時我認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資金購買自己發行在外的股票,那麼公司的成長能力將會大受影響。沃倫為我提供了各個方麵的數據,通過這些數字向我說明了這一措施不僅可以從長期為公司帶來收益,甚至使公司在短期內就可以從中受益。他反複強調,目前的股票價格如何低於真實價值,回購措施與目前所采取的各種方案相比,如何具有其特殊的優勢。他讓我逐漸明白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1%股票的話,我們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擁有更多的股份。於是我認為我們的確有必要這樣做。”

於是,從1975年到1992年,《華盛頓郵報》公司一共回購了發行在外的43%的股票,平均回購成本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說,公司隻用相當於現值l/10的價格回購了超過40%的股份。到2000年止,《華盛頓郵報》公司已經購回了一半的股票,這意味著所有公司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是實際資產的兩倍。

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如果哪些公司的員工自願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公司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六類公司的不同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