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須鯨法則
須鯨是一種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地吞食數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後,通過鯨須選擇很少的精華部分留下來,其餘的雜質則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覺到投資良機時,也像須鯨一樣,先大麵積地撒網捕捉,然後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優異的股票留下來,繼續持有,其餘的則全部賣出。但即使這些留下來的股票,也會由於公司經營情況的改變而使該公司的股價發生變化,如該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加劇,麵臨新產品的挑戰,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現問題,凡此種種都會引起該公司股價的下跌。一旦情況有變,就要采取行動。即使企業本身沒有什麼變化,股價變了也會促使林奇采取行動。可見,不斷地翻檢手中所持有的證券,不僅和林奇須鯨般的投資方式有關,而且和企業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有關。
彼得·林奇的這種股票買入方法,更加體現了他的隨機應變能力。也許正如他所說的:3個月前購買的股票如仍然有1/4值得保留,就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林奇認為,須鯨法則的運用正如在沙裏淘金一樣,需要做大量的淘洗,10次中能夠有1次收獲,100次就會有10次的收獲。
須鯨法則的運用就是要學會對股票的研究和跟蹤。買日用品的時候我們還要認真地比較,貨比三家以後才會買,在買股票的時候當然更要學會研究分析和跟蹤。在股票的實際操作中,林奇的須鯨法則提醒投資者買股票的時候要熟悉即將買入的那些股票。林奇發現很多人買賣股票的時候隻是依靠自己的感覺或者是小道消息,不重視研究工作甚至不做任何研究。這些投資者通常都會將大量時間耗費在財經證券頻道上、網上的各種股票評論及推薦上,或者推薦股票的街頭小報上,卻不肯對公司的基本麵分析花費時間和精力。這就是大多數投資者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國內投資市場上,常有人會說“我聽××的建議買入了什麼樣的股票,我看了報紙的推薦說x×股票好,有消息說×股票要大漲”等等,可是結果在大部分情況下這隻股票都沒有預期的那麼好,甚至更差。因此股票投資,最忌諱人雲亦雲,跟風冒進。
彼得·林奇的須鯨法則,其核心就是比較、篩選。正是這種不斷的比較,才使得他避免了盲目,避免了人雲亦雲。如果投資者能做到這一點,就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這裏有一個真實的事例,王先生在股市中曆經數載,經過了“5.19”的瘋狂,也度過了四年漫漫熊市的洗禮,現在他的資產已經過千萬。他投資成功的法寶就是“貨比三家”和“長期持有”。
王先生認為,現在很多股民買股票,留不住,那是因為對這隻股票沒信心、不了解。對此他打比方說,“如果有人想在最繁華的鬧市開個店,那麼肯定會去店鋪看看,怎麼進貨、附近人流量怎麼樣,銷售策略如何,客戶定位分析等均會做一翻研究。但是現在很多股民買股票,連這隻股票是做什麼的都不了解,就買進去了,一跌就害怕,這不就是心裏沒底嗎”。實業投資知道投進去的是真金白銀,投資股票玩的不是錢嗎?或許,虛擬投資比實業投資更應該謹慎。實業,還可以看到貨物擺在貨架上;可股市,打個水漂,估計連浪花都沒見到。
王先生敢於5年僅持有三隻股票,是有一份勇氣,更多的是有一種信念。
用他的話說,“功夫在股外,長線持有的股票,一點都不害怕,因為這些上市公司我不知道去過多少趟了。我會去公司調研,會進車間跟工人聊天,跟當地人聊天,會了解整個行業情況、企業經營模式、是否有當地政府支持等一係列問題”。從這一點看,不是每一位投資者都可以將功課做到如此紮實的。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買人自己熟悉的股票,而且這樣做,即使跌了也可以坦然麵對,因為自己可以在低價位再加碼買進。就這3隻股票已經讓王先生的資產至少翻了十幾倍。
王先生的經曆所告訴我們的也正是彼得·林奇的須鯨法則所要求的:買股票,一定要買自己熟悉的股票,一定要貨比三家,反複比較,從中篩選出真正的金子。
2.常識投資法
彼得·林奇認為,最佳的投資對象大都不是來自分析家的報告,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他說,與其向那些隻關注股票行情而不重視調查研究的經紀人或者投資專家尋找選股意見,不如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那些產品非常吸引人但公司本身卻並不怎麼出名的高成長公司股票。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新產品的接觸是最直接的,對於公司的服務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因此投資者對企業的體會也是最直接的,此時那些有潛質的公司往往還沒有大資金關注時,價格相當吸引人,而一旦分析家們關注這個股票時,股價早已經漲得很高了。林奇曾買過一隻汽車旅館股票,當時他在該旅館中住宿,旅館的優質服務吸引了他,後來該股票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