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掌握交易技巧,買入和賣出很重要(3)(1 / 3)

對此,彼得·林奇指出:想賺錢的最好方法,就是將錢投入一家成長中的小公司,這家公司近幾年內一直都出現盈餘,而且將不斷地增長。

成長性的比率是財務分析中的重要比率之一。它一般反映公司的擴展經營能力,同償債能力比率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用來測量公司擴展經營能力。因為安全性是收益性、成長性的基礎,公司隻有製定一係列合理的償債能力比率指標,財務結構才能走向健全,也才有可能擴展公司的生產經營。

彼得·林奇認為,成長是一個公司的重要特性,成長股也是他投資組合最大的單一類股。然而,成長中的公司絕不是他找尋的唯一目標。在任何時候都有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形成有利的買賣機會。

關於成長,彼得·林奇尤其重視單位成長的程度甚至超越盈餘成長。成長股投資理論大師洛威·普萊斯所找尋的是在每個景氣循環中都有盈餘成長的公司。

不過,高成長也可能起因於售價調高或高超的購並技術。因此,彼得·林奇則注重每一個季度與每一年實際單位銷售量的成長。

彼得·林奇的這種觀點在市場中有著很強的應用性和操作性。因為小公司相對於較大公司來說有著更大的成長潛力,絕對規模的稍微擴張就能夠帶來相對規模的增長比例大幅提升。比如一個小型公司銷售額為3000萬元,當它的銷售規模達到6000萬元的時候就是100%的增長速度,一個較大型公司的銷售額為一個億,當它增長3000萬元的銷售額時才增長了30%(考慮利潤率相同的情況)。所以小公司更易擴張規模,而大公司擴張很艱難。當然比如像中石化、工商銀行這樣的大型公司和蘇寧電器、晉西車軸這樣的小型公司相比,後者規模增加1倍比前者遠來得容易。而在彼得·林奇投資的股票中,中小型的成長型公司是最穩妥的,彼得·林奇認為在這種投資組合中隻要有一兩家公司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股票賠本也不會對整體組合的投資成績造成太大的影響。

5.發現市場盲點法

彼得·林奇認為,市場總是存在著盲點,投資者可以以最低的風險去實現預期的利潤。投資者應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敏銳的分析能力不斷地發掘市場所存在的盲點,市場盲點一旦被整個市場所認同,先邁一步的投資者將會獲得可喜的回報。

彼得·林奇有一種超越其他投資者的優勢,那就是他購買股票時尋找的是購買的理由,而許多其他投資者尋找的是不購買的理由,如公司實行了工會化,其他新產品的問世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衝擊,國家頒布政策禁止銷售某種產品使公司利潤大幅度下滑等等。其中有許多偏見影響了大多數投資者對行情的通盤研究。“要掙錢,就得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東西,就得做別人因心理定勢作祟而不願做的事。”彼得·林奇認為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

彼得·林奇還發現了外國市場的投資價值。作為互助基金的管理者,他除了涉足國內投資以外,還將投資觸角伸到了國際投資領域。如果說所有美國貨幣資產投資於海外的比例,必須大體上符合主要外彙市場的資本化程度的話,那麼大部分美國機構資產組合應當投資於海外。但是,由於地方沙文主義的作用,上述情況不會發生。盡管如此,由於各國稅製、獲利程度、交易風險等因素的作用,將會促進美國機構資產組合繼續流向海外。林奇經過調查發現,國際投資的無效性令人吃驚。他曾訪問過瑞典的一家大股票經紀公司,公司裏沒有一個人曾去過沃爾沃,盡管該汽車公司距哥本哈根僅320公裏。在瑞典,沃爾沃就相當於美國的IBM、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公司。這種情況在德國、香港、泰國等地也經常發生,人們對公司的分析顯然是不夠的,在許多情況下則幾乎根本沒有分析。由於市場的無效性,使有膽識的投資者很可能在國外投資中賺很多錢。

彼得·林奇的膽識使他毫不遲疑地向國外投資。他把國外公司與國內同產業公司相比較,然後決定是否投資。比如福特、斯巴魯和富豪,還有米其林等。

彼得·林奇指出,你可以根據價格從事兩種股票之間的套利。比如以折舊來說。你找出廠房的總賬麵價值,接著比較AKZ與杜邦的年度折舊率。如果AKZ的折舊率為4%而杜邦為2%,你就會知道AKZ的利潤被低估了。

有一段時間,德國的公司稅率高達50%,遠比其他國家高。德國因此必須降低公司稅,否則人們會將公司搬到賦稅較低的西班牙或愛爾蘭。因此,投資人可以預期留在德國的公司,盈餘會隨著賦稅環境的改善而好轉。

在瑞典,保險公司股票上市的不多。當美國保險公司獲利率提高,保費上漲之時,大家都預測它們將在世界各地大賺其錢。瑞典的斯堪迪亞公司卻在報紙上公布其營運不佳,國內競爭者也紛紛倒閉。在美國公司出現盈餘之前,公司的股票始終沒有起色。彼得·林奇抓緊機會買進,並賺了8~10倍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