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非自花授粉櫻草是本地植物,而自花授粉櫻草是前幾年從國外引進的。
C.前幾年,上述植物園中非自花授粉櫻草和自花授粉櫻草的數量比大約是5∶1。
D.當兩種櫻草雜生時,土壤中的養分更易於被非自花授粉櫻草吸收,這又往往導致自花授粉櫻草的枯萎。
E.在上述植物園中,為保護授粉昆蟲免受遊客傷害,非自花授粉櫻草多植於園林深處。(選自2009年公務員考試試題)
文3:一個足球教練這樣教導他的隊員:“足球比賽從來是以結果論英雄。在足球比賽中,你不是贏家就是輸家;在球迷的眼裏,你要麼是勇敢者,要麼是懦弱者。由於所有的贏家在球迷眼裏都是勇敢者,所以每個輸家在球迷眼裏都是懦弱者。”
為使上述足球教練的論證成立,以下哪項是必須假設的?
A.在球迷看來,球場上勇敢者必勝。B.球迷具有區分勇敢和懦弱的準確判斷力。
C.球迷眼中的勇敢者,不一定是真正的勇敢者。D.即使在球場上,輸贏也不是區別勇敢和懦弱的唯一標準。E.在足球比賽中,贏家一定是勇敢者。
文4:1,答案是E。
文5:2,答案是A。
(207-208)
12,模態推理。
12,1假言判斷的含義及其邏輯特征。
對必然性和可能性的事物情況的判斷,我們稱為模態判斷。簡單的說就是對“肯定”和“也許”這類模糊詞的判斷。
例1: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肯定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例2:哥德巴赫猜想也許會得到證明。
例1中直接斷定了一個事物發展的肯定性,然而例2中卻隻是模糊地闡述哥德巴赫猜想的可能性。由此這兩個模態的判斷得以出現。“肯定”、“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模態概念,表達這種概念的詞語稱為模態詞。模態詞出現在語句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它可以在句首或者句尾,甚至句子中的每一個連接處。
模態判斷一般用來判斷事物的不確定性,表示事物本身確實存在的某種可能性或必然性,或者表示我們還不十分清楚的事物。
12,2模態判斷的種類。
(1)必然判斷。
一般當人們對社會、自然等客觀事物認識得尤為深刻時,采用必然判定來斷定事物情況的必然性。例如:
例1:水必然是往低處流。
例2:身首異處的死者必然是他殺。
以上這些必然判斷肯定了事物運動變化中一定會出現的、不可避免的趨勢的結果。此類的模態概念詞語還有很多,例如“肯定”、“必定”、“一定”、“無可避免”等等。我們把這些稱為必然肯定判斷,但是還有必然否定判斷。
(1)必然肯定判斷。
必然肯定判斷毫無疑問是對事物的一種必然存在的肯定。例如:
例1:正義的事業必然勝利。
例2:凶手必然有作案時間。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肯定必然判斷,這種句式我們總結為“某某必然某某”。
(2)必然否定判斷。
與必然肯定判斷正相反,必然否定判斷就是斷定一種必然不存在的事物。例如:
例1:客觀規律必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例2:人的知識必然不是先天具有的。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必然否定,這種句式我們總結為“必然非某某”。
文1:模態推理題。
文2:1,一個執行董事會製度的企業騰飛,不可能是董事長一個人英明。可見()。
A.所有董事可能都很英明B.董事長一定英明。
C.沒有一個董事不英明D.可能不是董事長自己英明。
文3:2,假如人類不可能破壞動物的自然生態環境,也就是不侵害動物,那麼就不存在動物拒絕和人類和諧相處。
我們要認識到()。
A.所有動物都不拒絕和人類和諧相處,一定是人類並未破壞動物自然生態環境。
B.隻要有動物侵害人,可能是人類破壞了它的自然生態環境。
C.存在著沒有受侵害的動物,但它也侵害人類。
D.人類破壞了動物的自然生態,就會遭到動物的侵害。
文4:3,張小蘭和李楠都報考了公務員,四個好朋友有如下猜測:
(1)她倆人最少能考上一個;
(2)張小蘭不一定考上;
(3)李楠考上了;
(4)不是張小蘭可能沒考上。
結果兩個猜對了,兩個猜錯了。考試結果是()。
A.張小蘭考上了,李楠沒考上B.張小蘭和李楠都考上了。
C.張小蘭和李楠都沒考上D.李楠考上了,張小蘭沒考上。
文5:4,在選舉社會,每一位政客為了當選都要迎合選民。程扁是一位超級政客,特別想當選;因此,他會想盡辦法迎合選民。在很多時候,不開出許多空頭支票,就無法迎合選民。而事實上,程扁當選了。從題幹中推出哪一個結論最為合適?()
A.程扁肯定向選民開出了許多空頭支票B.程扁肯定沒有向選民開出了許多空頭支票。
C.程扁很可能向選民開出了許多空頭支票D.程扁很可能沒有向選民開出了許多空頭支票。
文6:1.D2.B3.A4,C。
(209-210)
(2)可能判斷。
可能判斷是一種模棱兩可的判斷,由於它所判斷的事物本身就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我們又稱之為或然判斷。例如:
例1:罪犯可能不在本地。
例2:我們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