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如水人生
人生當中,我們所要經曆的複雜心思、沉重負荷,都需要我們用良好的心態去對待。
有很多人總是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環境與自己格格不入,但是卻不懂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一個人總是落魄不得誌,於是他去請教智者。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智者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花瓶,這人悟道:“水的形狀像花瓶。”智者搖頭,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見了。
這個人陷入了沉默與思索。智者彎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智者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無法改變!”
“是這樣。”智者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畢,智者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智者俯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智者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藏有什麼玄機。
智者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應像這小小的水滴,學會改變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人生就應該像水一樣,我們要調整好心態,努力去適應環境,同時也要努力改變環境,實現自我價值。
十四、生活的本身與目的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過分去關注生活的目的,而忘記了生活本身。
人們時常沉浸在忙碌與收獲之中,而忘記了生活本身。在這一點上大人們應該像孩子學習,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生活就是生活,沒有任何功利目的。
退潮時,潮水退去,海邊就顯現出一大片碎石灘。
孩子光著小腳,提著紅色的塑料小桶,低著頭蹲在亂石間,翻起一塊塊碎石。
“你在找什麼呢?”有個大人經過,問孩子。
孩子從水坑裏捧起一條小魚,放在小桶裏,端給大人看。水桶裏已經有幾條小魚了,還有兩隻小螃蟹,活潑地遊在水裏。
“抓了幹啥呢?”大人問。
孩子說,“不幹啥。”
“這麼小的魚不好吃的。”大人說,“你如果想吃魚的話,可以釣,或者讓大人給你買。”
孩子說,“我不吃它。”就轉過頭去,撿了兩塊小石頭和一小簇海草,放到小水桶裏。
“你要拿回家養著嗎?你能整天給它換海水嗎?”大人搖搖頭。
孩子也搖頭,就提著小桶走到浪花嬉戲的海邊,把小魚和水倒進了海裏。
大人恍然大悟:“你想救助這些可憐的小東西呀?不用這麼費勁,一會潮漲了,它們自然會回到大海的。”
孩子搖搖頭,“不救。”
大人迷惑了,“那你捉了又放了圖個什麼?”
孩子還是搖頭,“不圖什麼,就是捉了,放。”
大人搖搖頭,走了。孩子搖搖頭,也走了。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活得那麼複雜,那麼辛苦呢?為什麼不放鬆心態,快樂地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樂趣呢!
十五、環境影響心態
對於一個人來說,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無論你擁有多麼體麵的工作,在看到別人因為一點小利爭吵的時候都不要嘲笑他們,因為那些對於他們來說也許很重要,你同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自然無法體會他們的難處。
一隻空紙盒,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要的,即使有100隻,你也不會要。
但如果換一種思維,如果有一天你變成了拾荒者,在拾荒大軍中撿到一塊誘人的紙板,就像得到升遷,有了高工資,有許多唾手可得的好處一樣,你還會不會無動於衷?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保證。
這樣的爭鬥就曾發生在某小區的垃圾箱旁。早晨,她們就吵開了,為了一隻垃圾箱中的垃圾的歸屬問題。一個人說是屬於她的,另一個人說是她的。她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誰也不能說服誰,於是,就動了手,仗打得很幹脆,頭發散了,衣服破了。最後在一個同事的勸解下,她們終於停止了戰鬥。這聽起來好像很好笑——竟然為了一堆垃圾。但換位思考,我們才發現:是因為我們與拾荒者身處的環境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一堆垃圾在平常人的眼裏根本不值錢,但在拾荒者的眼裏,卻舉足輕重,這是她們的工作,她們的飯碗,失去了,就會危及生存。
不管扮演什麼角色,心態都要放正常,都要以平等的、友愛的心態對待他人。
十六、舍棄與獲得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你都應該學會審慎地運用智慧,做出正確的決定,放棄無謂的固執,用開放的心胸去做出正確的選擇。
雖然放棄需要勇氣,令人感到痛苦。但是,生活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取得成就,就必須適時地做出正確的取舍。
楊振寧小時候就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成為艾裏遜教授手下的研究生。艾裏遜教授是芝加哥大學物理係的一名教授,他正準備建造一台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能參與這樣的實驗令楊振寧欣喜若狂。然而,他在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當時實驗室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的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回答。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他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他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是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夙願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你。”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了小學時的一次手工課,自己興致勃勃地捏製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時,他們笑著說:“很好,很好,這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從此,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向理論研究,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