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苦中求樂
惠特曼說:“隻有受過寒凍的人才感覺得到陽光的溫暖,也唯有在人生戰場上受過挫敗、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樂。”
樂觀的人對於一些苦楚總是看得很開,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多大的痛苦也能過得去,不管怎樣也要快快樂樂地生活,苦中求樂。
在《我的懺悔》中托爾斯泰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被一隻老虎追趕而掉下懸崖,慶幸的是在跌落過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長在懸崖邊的小灌木。此時,他發現,頭頂上,那隻老虎正虎視眈眈,低頭一看,懸崖底下還有一隻老虎,更糟的是,兩隻老鼠正忙著啃咬懸著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須。絕望中,他突然發現附近生長著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於是,這人拽下草莓,塞進嘴裏,自語道:“多甜啊!”
生命進程中,當痛苦、絕望、不幸和危難向你逼近的時候,你是否還能顧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若中求樂,也是一種快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莫妮卡的女士在慶祝盟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收到了一份電報,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死在了戰場上。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把自己永遠藏在孤獨和眼淚之中。
正當她清理東西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兒在她母親去世時寫給她的。信上這樣寫道:我知道你會撐過去。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曾教導我的:不論在哪裏,都要勇敢地麵對生活。我永遠記著你的微笑,像男子漢那樣,能夠承受一切的微笑。
她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邊,一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你為什麼不照你教導我的去做。
莫妮卡打消了離鄉的念頭,一再對自己說:我應該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麵,繼續生活,因為事情已經是這樣了,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
痛苦與快樂是辯證關係,痛苦時它可產生快樂也可產生痛苦,兩者相互依存,貝多芬“用淚水播種歡樂”的人生體驗生動形象地道出了痛苦的正麵作用,傳奇人物艾柯卡的經曆更傳神地闡明了快樂與痛苦的內在聯係。
艾柯卡靠自己的奮鬥終於當上了福特公司的總經理。1978年7月13日,有點得意忘形的艾柯卡被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了。在福特工作已32年,當了8年總經理,一帆風順的艾柯卡突然間失業了。艾柯卡痛不欲生,他開始喝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要徹底崩潰了。
就在這時,艾柯卡接受了一個新挑戰一一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憑著他的智慧、膽識和魅力,艾柯卡大刀闊斧地對克萊斯勒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企業雄風。在艾柯卡的領導下,克萊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日子裏推出了K型車的計劃,此計劃的成功令克萊斯勒起死回生,成為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三大汽車公司。1983年7月13日,艾柯卡把生平僅有的麵額高達8.13億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事後,艾柯卡深有感觸地說:奮力向前,哪怕時運不濟;永不絕望,哪怕天崩地裂。
人生像一隻焙燭,用一截少一截,為什麼在越來越少的時間裏你還要藏在痛苦的泥潭裏呢?不如跳出來享受快樂吧。
二十四、調整心態,做生活的強者
現實環境是每個人生活的基礎。對於那些不停地抱怨現實惡劣的人來說,不稱心如意的現實,就如同生活的牢籠,既束縛手腳,又束縛身心;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則敢於挑戰現實,在現實中磨煉自己的生存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麵對各種各樣的挑戰,那麼,我們怎樣來戰勝挑戰做生活的強者呢?
1.做個有心人
有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崗女工,叫陳紅,她三次麵對下崗,卻不甘命運的擺布,自強不息,走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創業之路。經過幾年的拚搏,她創建了擁有幾十萬元資產的公司,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塑造了不屈的人生。
1997年初,陳紅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下崗的命運。雖然失去了“鐵飯碗”心碎般難受,但她是要強的女人,她堅信,別人能夠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關鍵是要有決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於“鐵飯碗”,決定尋找自食其力的門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7年9月,她多方籌資2000元購買了毛線編織機,並報名參加了編織技術培訓班。一個月後,她用所學的技術開了一個毛線編織加工店,很快生產出第一批產品。織出的毛線襯褲規格齊全,花式多樣,價格便宜,鄰裏朋友口碑相傳,小小編織店的名氣一下在縣城傳開了,生意越來越紅火。
苦心經營兩年多,別人見這營生有利可圖,便紛紛入圍,小編織店一下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蘇南針織品低價傾銷,使得編織店的利潤越來越低,陳紅的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這時她主動放棄了編織市場,別找門路。她走南闖北,調研市場,又辦起了市第一家塗料廠,高薪聘請技術員,開發出了填補國家空白的產品,一炮打響,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