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很少再有人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從事一份最髒、最差的工作。例如,老板告訴你:“廁所的馬桶壞了,你幫助修理一下。”看上去,這是一件不太體麵的工作,掉你的身價不說,還得讓你額外花點心思去應付老板。如果沒有說錯的話,多半你會做出這樣的答複。
如果你是女性員工,你可能會先嘻嘻哈哈地笑上一陣,然後故作驚訝狀:“啊,不會吧?”
如果你是男員工,為了表現你的責任心,偶爾會拿出一點誠意,但是,大多時候你還是會禮貌地建議老板:“還是找一個專業的修理工來吧。”
這隻是一個小事例,但卻是真實的生活中人們對待冷門行業與工作的態度。工作是沒有貴賤的。不要認為工作體麵、收入高,就不需要比別人更辛苦地工作,其實,誰都知道餡餅比饅頭好吃,但是,在你吃的時候必須清楚,餡餅是怎麼做出來的。
把冷門做到家,冷門也就成了熱門。更何況在激烈的競爭中,冷門行業與職業的門檻兒較低,員工的競爭不完全憑借技術取勝,更多地是靠專業精神。保姆工作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很簡單的工作,隻要有點耐心就能勝任,所以,一些人一旦找不到工作,便會信口開河:“找一份保姆工作算了。”
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這件工作太簡單了,自己也能做。這是一種極端無知的體現。隔行不隔理,任何工作都需要執著、投入與奉獻,這不僅是出色地完成一項工作所必需的,也是實現自我提升的手段。現在有些高等學校開始開設家政服務專業,因為,大學生保姆越來越成為最受歡迎的熱門人才,這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保姆的文化素養高,服務質量好。所以,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薪水,得到更大的信任,這就是他們在這份工作中的價值體現。
更多的人喜歡以掙錢多少來衡量一個職業的冷熱,但是,如果以自我價值實現來衡量的話,任何工作都是熱門。如果你能在一個不被別人看好的工作中,表現出自己良好的職業素養、敬業精神,以及執著的態度,那麼,你就會改變衡量工作冷熱的標準,並使自己的工作成為冷門中的熱門。
隻想“如何”不想“如果”
“如果”也許是生活與工作中用的最頻繁,卻是最沒有價值的一個詞。它是許多無知、無能人的口頭禪,這些人在出了問題後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如果”:
——如果當初我那樣做就好了;
——如果我聽從別人的建議就好了;
——如果我的運氣再好點,我會成功的;
在執著者眼中沒有“如果”,那隻能憑空增加一個人的心理負擔,讓一個人變得消沉、無奈。除此之外,別無他用。美國一個成功的推銷員在回答如何訓練推銷員時說:“我教他們做一個隻想‘如何’的人,而不是做一個隻想‘如果’的人。”
考慮“如何”和隻想“如果”之間的差異在於,想“如果”的人隻是無奈地追悔一個機會或一次失意,悔恨地對自己說:“如果我沒有做這或那……如果當時的環境不一樣的話……如果別人不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的話……”就這樣從一個不妥當的解釋或推理轉到另一個,一圈又一圈地打轉,終是於事無補。
考慮“如何”的人在問題,甚至是困難來臨時,根本不會浪費精力去追悔過去,他總是立刻找尋最佳的解決辦法,因為他知道總會有辦法的。他會問自己:“我如何能利用這次挫折而有所創造?我如何能從這種狀況中得出好結果?我如何能再從頭幹起,重振旗鼓?”他不想“如果”,而隻考慮“如何”。
考慮“如何”的人會很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在困難之中總可以找到價值。他不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助益的“如果”上,而立刻去思量具有創造性的“如何”。他會排除有破壞力的想法,而運用有建設效果的想法,而且會永不放棄,無論如何,也不放棄。
有一位成功學家說過:“如果今天世界上有更多隻考慮‘如何’的人,你想想看我們會做出多少事來?”所以,遇到困難和問題、遭受失敗和挫折以後,把注意力放在“如果”上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對於執著者來說,他們取勝的關鍵在於想到“如何”二字,即如何擺脫困境,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如何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
日本礦山大王古河市兵衛,不論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後,都會理性地分析並解決問題,而從來不會讓自己陷入不盡的自責與懺悔中。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戶那兒催討錢款,對方毫不理睬,並且幹脆熄燈就寢,一點兒都不把古河放在眼裏。古河對他毫無辦法,忍饑受餓,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並沒有顯出一點憤怒,臉上仍然堆滿笑容。對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動,立即態度一變,恭恭敬敬地把錢付給了他。之後,古河每次都會很順利地從這位客戶那裏催到款。
在這之前,古河經常因為催討不到款而自責:
“如果當初不與這些人打交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