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罪念.完結篇》(21)(3 / 3)

由於薑家寶的小舅子張恒已經返回省城,戚寧隻好先找李光泉談談。打了電話,約好時間,戚寧便去了李廣泉家。

李廣泉家是兩居室的房子,他睡一間,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睡一間,李廣泉介紹女兒在的時候是跟奶奶睡一間房的。屋子裏拾掇得幹幹淨淨,老年人特有的味道也不是十分濃,想必李廣泉平時還是個比較勤快的人。

稍微打量了下屋子,坐到客廳沙發上的戚寧便直奔主題道:“關於您女兒失蹤的案子,我們現在覺得或許沒那麼簡單。我希望您能仔細回憶回憶,在您女兒失蹤前有沒有遇到奇怪的人或者事情?”

“你是說霖霖有可能不是讓人販子拐走的?”李廣泉向前湊了湊身子,眼神中迸發出一絲希冀,但瞬間又偃旗息鼓,縮回身子,歎著氣道,“嗐,說起來慚愧,那時候每天都很忙,霖霖都是我媽和我媳婦在帶,我對她的關心其實特別少。現在媳婦不在了,我媽又得了老年癡呆,很抱歉,你問的這個問題我真是回答不上來。”

“沒關係,您別太自責,您也是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些才會那麼忙碌。”戚寧安慰一句,接著把話題又拉回到案子上,“您再仔細地想想,案發前後有沒有什麼事情被您忽略了,哪怕是特別微小的一個細節,都可以跟我說說。”

李廣泉聞言,垂下頭陷入沉思,片刻之後緩緩抬頭,一臉掩飾不住的窘迫表情道:“應該沒有了吧,能想起來的我都說了。”

“您別急著放棄,再想想,可能有些事情是您潛意識裏覺得肯定與案子無關的,但未必沒有價值。”戚寧耐著性子開導,因為她相信李霖霖失蹤前一定與犯罪人照過麵、有過接觸。

“那天……”李廣泉竭力搜索著記憶,“我媽在學校大門口旁邊的小商店用公用電話給我打電話,說家裏鑰匙忘帶了,她問我坐哪一路公交車能到我媳婦單位。我當時正跟客戶談生意,有些不耐煩,隨口說了句‘別費勁了,你們坐出租車過去吧’,再後來……”

“出租車?”戚寧急不可待地打斷李廣泉的話,追問道,“她們是坐著出租車去的光遠百貨?”

“應該是吧,我後來也沒顧得上問。”李廣泉道。

出租車司機?這倒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線索指引。乘坐出租車當然會和出租車司機有接觸,試想一下,如果司機有預謀地想要誘拐李霖霖,他應該會在行車途中盡可能地製造話題,吸引李霖霖的注意,以達到迅速消除彼此之間生疏感的目的,從而為之後的伺機作案做鋪墊。這就對上了戚寧昨夜在罪犯側寫中對於犯罪人和失蹤女孩關係的定位——非熟人,但也絕不陌生。當然也推翻了側寫中的另一個細節,犯罪人實質上並未對作案目標有太長時間的跟蹤,目標的選擇應該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其實剛剛李廣泉提到出租車的細節,之所以能夠迅速引起戚寧的注意,並不是因為她有多麼敏銳的直覺,而是在“98·12·11大案”中也出現過類似情節。案發當天是戚寧的生日,她爸爸正好輪休,到了放學時間爸爸先把她接回了家,然後開始張羅生日晚餐。因為姐姐那時已經上五年級了,放學時間比較晚,所以是媽媽到學校接的姐姐,又去蛋糕店把生日蛋糕取了回來。戚寧記得很清楚,媽媽當時說怕坐公交車把蛋糕擠碎,所以和姐姐特地坐出租車回的家。

兩起案子的被害人在案發前都搭乘過出租車,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相同的案情特征。如果薑欣在失蹤前也搭乘過出租車,那就不僅僅是巧合的問題了,基本可以認定是一種選擇目標的模式,就是說,犯罪人總是於12月11日這一天,從自己所搭載的乘客中選擇侵害目標。所以從李廣泉家出來之後,戚寧立馬給遠在省城的張恒打了個電話,結果證實案發當天薑欣和媽媽確實是坐了出租車去的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