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21746981896,6874386773061929992,7267077381741874233]}],\"8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8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天方夜譚》reference_book_ids\":[7077869676767775751,70704386730822236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A
靄(ǎi)、藹(ǎi)
辨析:
“靄”的本義指雲氣;“藹”指態度好、和氣,也可指繁盛。
凡表示雲氣或類似雲氣的東西用“靄”,如暮靄、霧靄、煙靄等;凡表示說話和氣、態度好的用“藹”,如和藹、藹然可親等。
唉(āi)、哎(āi)
辨析:
“唉”表示答應的聲音,也可表示歎息的聲音,如唉聲歎氣。
“哎”表示驚訝或不滿意,也可表示提醒,如哎呀、哎喲。
坳(ào)、拗(ào)
辨析:
“坳”指山間的平地,如山坳;“拗”指不順、不順從,如拗口、違拗。
澳(ào)、懊(ào)
辨析:
“澳”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也可以指澳門,還可以指澳洲(現稱大洋洲);“懊”意為煩惱、悔恨,如懊惱、懊悔、懊喪等。
B
部(bù)、布(bù)
辨析:
“部”和“布”都可作動詞,表示準備、安排的意思。兩字還可作名詞,“部”表示門類、軍隊及某些機關、單位的名稱,如按部就班(部:門類);“布”則表示紡織品或像布的東西,如布料、布匹、布景等。
抱(bào)、報(bào)
辨析:
“抱”和“報”都可作動詞,區別是:“抱”主要表示心裏存有或用手臂圍住,如抱歉、抱住等;“報”主要表示告訴、答謝、報複等意思,如報告、報效等。
絆(bàn)、拌(bàn)
辨析:
“絆”意為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使行走不方便,如絆倒;“拌”表示攪和、吵嘴等,如攪拌、拌嘴等。
砭(biān)、貶(biǎn)
辨析:
“砭”是指古代用石頭針刺皮肉治病或僅指石頭針,如針砭;“貶”是指降低(封建時代多指官員,現代多指價值)或表示指出缺點,給予不好的評價(跟“褒”相對)。
爆(bào)、暴(bào)
辨析:
兩字都有突然發生的意思,區別是:“爆”指事情的發生既快又突然,如爆裂、爆炸等;“暴”側重於強調來勢又急又猛,如暴雨、暴病等。
“爆發”與“暴發”的區別是:前者指由於爆炸而突然、猛烈地發生,也引申指事物由於事物內部的因素促成的突然的、氣勢猛烈的活動,涉及對象多為抽象事物(革命、戰爭、力量、情緒等);後者指事物突然發生,有氣勢猛烈的意思,所涉及的對象多為具體事物(山洪、大水、疾病等),也可指突然發財或得勢(多含貶義)。
斑(bān)、班(bān)
辨析:
“斑”的本義指斑點或花紋,引申為燦爛多彩,如斑點、斑斕等;“班”的本義為分發,引申為戲劇團體、為了工作或學習等目的而編成的組織、一定時間內在崗位上從事的工作、軍隊編製的基層單位、按排定的時間開行的(交通工具)、調回或調動(軍隊)等,如戲班、班級、上班、班車、班師等。
搬(bān)、班(bān)
辨析:
兩字都可以作動詞,不同的是:“搬”表示把較重或較大的東西移到另外的位置,還可表示遷移、移用、套用,如搬運、搬家、生搬硬套等;“班”主要表示返回、調回或調動(軍隊),如班師回朝。
弊(bì)、蔽(bì)、敝(bì)
辨析:
“弊”表示害處或指欺騙行為,如利大於弊、營私舞弊等;“蔽”表示遮擋、概括,如隱蔽、一言以蔽之等;“敝”表示破爛、破舊或謙稱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衣、凋敝、敝校等。
膊(bó)、脖(bó)
辨析:
“膊”是詞素。組詞為“胳膊(bó)”時,表示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脖”是名詞,表示脖子、器物上像脖子的部分,如伸脖子、這個瓶子脖兒長等。
嘣(bēnɡ)、崩(bēnɡ)
辨析:
“嘣”是擬聲詞,形容跳動、爆裂等的聲音,如氣球“嘣”的一聲炸了等;“崩”最初的意思是山崩塌,引申為破裂、毀壞或垮台、東西被擊中、槍斃、君主時代帝王的死亡,如雪崩、氣球崩了、土崩瓦解、鞭炮崩了眼、把他一槍崩了、駕崩等。
璧(bì)、碧(bì)、壁(bì)
辨析:
“璧”指古代一種圓形,扁平且中有小孔的的玉器,如珠聯璧合、完璧歸趙、璧謝等;“碧”是青綠色的玉石,引申為青綠色,如碧綠、碧波、金碧輝煌等;“壁”的本義是牆,引申為像牆那樣直立的山石、某些物體上作用像牆的部分、營壘等,如壁報、絕壁、井壁、壁壘等。
膀(bǎnɡ)、榜(bǎnɡ)
辨析:
“膀”指肩膀或鳥類等的翅膀,如膀大腰圓、膀子等;“榜”指木片、文告及張貼出來的名單,如光榮榜、榜首、榜尾等。
謗(bànɡ)、傍(bànɡ)
辨析:
“謗”指誹謗,如謗議、謗書等;“傍”指靠、靠近,也可指臨近(時間),如船傍了岸、傍依、傍晚等。
蹩(bié)、憋(biē)
辨析:
“蹩”指腳腕子或手腕子扭傷,引申為蹩腳;“憋”指悶、抑製或堵住不讓出來,如心裏憋得慌、憋悶、憋氣等。
摒(bìnɡ)、擯(bìn)
辨析:
“摒”與“擯”意義相近,均有排除、拋棄之意。所不同的是,“擯”詞多用於書麵表達,如擯斥、擯棄等。
稟(bǐnɡ)、秉(bǐnɡ)
辨析:
“稟”指承受、向上級或長輩報告、舊時稟報的文件,如稟承、稟報、稟帖等;“秉”指持著、握著、掌握、主持等,如秉燭、秉持、秉政等。
C
察(chá)、查(chá)
辨析:
“察”一般指在調查過程中仔細地觀看、認真地思考和深入研究,是帶有分析性的行為,如洞察、偵察、監察等;“查”一般指有標準、有範圍、有目的的調查,是帶有審核性的行動,如調查、搜查、審查等。
在個別詞語中,兩字可以通用。如“查看”可寫作“察看”,“勘查”可寫作“勘察”等。
才(cái)、材(cái)
辨析:
“才”指才能及有才能的人,如才幹、才氣、幹才、德才兼備等;“材”指木材、材料,引申為有才能的人,如木材、藥材、人材等。
“才”主要用於人,而“材”主要指木料、資料等事物。隻有在指稱有某種特長的人時兩字通用,如“人才”同“人材”。
“才”能夠作副詞,如才明白、才來等,而“材”卻不能。
馳(chí)、弛(chí)
辨析:
“馳”的本義為馬快跑;而“弛”的本義指卸下或放鬆弓弦。
凡表示快跑、傳揚、向往等意思均用“馳”,如馳騁、心馳神往、馳名等;凡表示放鬆、放下的意思均用“弛”,如鬆弛、弛緩等。
瞠(chēnɡ)、瞋(chēn)
辨析:
“瞠”和“瞋”都有表示睜大眼睛看的意思,區別是:“瞠”形容人受窘或驚呆時瞪著眼睛的神態;而“瞋”則形容人發怒時眼睛睜得很大的樣子。
淳(chún)、純(chún)、醇(chún)
辨析:
“淳”指淨、清、質樸、敦厚。在形容人的氣質的時候,“淳”與“純”可以通用;在形容民風時,則隻能寫作“淳樸”。另外,“純”還可指成分單一,不含雜質,如純淨、純正等。“醇”的本義為不摻水的酒,多用來形容某種物品的氣味,如醇香、醇美、醇厚等。
晨(chén)、辰(chén)
辨析:
“晨”和“辰”都是表示時間的名詞,其區別如下:“晨”隻表示時間,意為早晨,有時也泛指半夜以後到第二天中午以前的一段時間,如清晨、淩晨等;而“辰”除了可表示廣泛的時間概念外,也可表示某一段時間,如辰光、時辰、辰時等,另外還可表示某種天體,如星辰。
恥(chǐ)、齒(chǐ)
辨析:
“恥”與“齒”都可以作名詞,“恥”表示感到恥辱的事,如奇恥大辱;“齒”表示牙齒、像牙齒一樣排列的東西、年齡等,如門齒、齒輪、序齒等。
此外,兩字還可作動詞,“恥”表示感到不光彩或慚愧、羞愧,如厚顏無恥;“齒”表示並列、提到,如齒及、不足齒數等。
彩(cǎi)、采(cǎi)
辨析:
“彩”可以作形容詞、名詞,表示顏色多樣或稱讚的呼聲,也指受傷出血,如彩雲、喝彩、掛彩等。
“采”可以作動詞,指摘取、選取,如采花、采購、采取等;也可以作名詞,指人的精神氣色,如神采、興高采烈等。
償(chánɡ)、嚐(chánɡ)
辨析:
“償”指歸還給別人、抵償、滿足等,如償還、得不償失、如願以償、無償等;“嚐”指用嘴辨別、品評滋味及經曆、體驗感受、試試等,如品嚐、嚐試等。
碴(chá)、茬(chá)、渣(zhā)
辨析:
三個字都可以作名詞,表示形狀小的物體。區別是:“碴”多指較硬的、有尖角的塊狀物,如冰碴、玻璃碴等;“茬”指短而硬的須發,如頭發茬、胡子茬等;“渣”多指尖角不明顯的細屑物,如麵包渣、殘渣等。
錘(chuí)、捶(chuí)
辨析:
“錘”可以作名詞,表示秤砣、像秤錘的東西、古代的一種兵器及敲擊、鍛造東西的工具等,如秤錘、紡錘、銅錘等;也可以作動詞,表示用錘子敲打,如錘煉。
“捶”作動詞,意為用拳頭或棒槌敲打,如捶背、捶衣裳等。
陲(chuí)、棰(chuí)、槌(chuí)
辨析:
“陲”作名詞,表示邊境、邊疆,如邊陲。
“棰”可作名詞,表示短棍、鞭子,如馬棰;也可作動詞,表示用棍子打。
“槌”作名詞,指敲打用的工具,如棒槌。
惆(chóu)、綢(chóu)、稠(chóu)
辨析:
“惆”意為失意、悲傷,表示一種心理狀態,如惆悵;“綢”為又薄又軟的絲織品,如絲綢、綢緞等,可構成聯綿詞“綢繆”,如未雨綢繆;“稠”與“稀”相對,指濃、密,如稠密、稠人廣眾。
瘁(cuì)、悴(cuì)
辨析:
“瘁”的本義為病,引申為過於勞累,如鞠躬盡瘁、心力交瘁;“悴”本義為憂傷,表示一種心理狀態,引申為枯萎、瘦弱,如憔悴。
粹(cuì)、萃(cuì)
辨析:
“粹”的本義為米純而不雜,引申為純淨不雜、精華等,如純粹、精粹等;“萃”本義指雜草叢生,引申為聚集、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薈萃、出類拔萃等。
櫥(chú)、廚(chú)
辨析:
“櫥”意為放置衣服、物件的家具,如衣櫥、書櫥、櫥櫃、櫥窗等;“廚”專指廚房、廚師等。
籌(chóu)、愁(chóu)
辨析:
兩字都可以作動詞,但“籌”表示謀劃、想法子弄到,如籌劃、籌款等;“愁”表示因遇到困難或不如意的事而憂慮苦悶,如愁悶、憂愁等。
兩字都可以作名詞,但“籌”表示記數和領物的憑證、謀略,如籌碼、一籌莫展等;“愁”表示苦悶憂傷的心情,如離愁別緒、鄉愁、多愁善感等。
躊(chóu)、疇(chóu)
辨析:
“躊”指躊躇、猶豫、徘徊不前,如躊躇不前;“疇”本義為田地,引申為類別、種類,如範疇。
踩(cǎi)、睬(cǎi)
辨析:
“踩”指腳底接觸地麵或物體,如踩踏、踩高蹺等;“睬”意為答理、理會,如理睬。
蹭(cènɡ)、噌(cēnɡ)
辨析:
“蹭”是動詞,表示磨或擦、擦過並沾上、慢吞吞地行動、拖延等,如蹭癢、蹭破、蹭上油、磨蹭等;“噌”是擬聲詞,形容快速行動或短促摩擦的聲音,如麻雀“噌”的一聲飛上房。
璨(càn)、粲(càn)、燦(càn)
辨析:
“璨”指美玉,也表示玉的光澤或明亮,還可與“璀”構成合成詞“璀璨”;“粲”指鮮明、美好,如粲然;“燦”形容光線、色彩鮮明、耀眼,如燦爛、燦然等。
惻(cè)、側(cè)、測(cè)
辨析:
“惻”多形容悲痛、悲傷,表示一種心理狀態,如惻隱之心、惻然;“側”指旁邊,也可指向旁邊歪斜,如左側、側耳;“測”指測量,也可指推測、推想,如測繪、變化莫測等。
饞(chán)、讒(chán)
辨析:
“饞”本義是看見好的食物就想吃,引申為羨慕、看到喜愛的事物希望得到,如饞鬼、饞涎欲滴、眼饞等;“讒”指在別人麵前說某人的壞話,如讒言、讒害、讒佞等。
蟬(chán)、嬋(chán)
辨析:
“蟬”為一種昆蟲,如蟬衣、蟬蛻;“嬋”可與“娟”構成“嬋娟”,指姿態美好(多用來形容女子),也可指月亮。
悵(chànɡ)、倀(chānɡ)
辨析:
“悵”指失望、惱恨、不如意,如悵惘、悵恨、悵悵等;“倀”即倀鬼,傳說中被老虎咬死的人變成的鬼,這個鬼不敢離開老虎,反而給老虎做幫凶,如為虎作倀。
鈔(chāo)、抄(chāo)
辨析:
“鈔”指鈔票,如現鈔;“抄”意為抄寫、搜查並沒收等,如抄襲、抄查等。
摻(chān)、參(cān)
辨析:
“摻”表示混入、加進,如摻假、摻雜等;“參”表示加入、對照別的材料加入考察、會見、深入研究領會等,如參賽、參照、參拜、參透等。
承(chénɡ)、丞(chénɡ)
辨析:
兩字都可以作動詞,“承”表示接受、擔當、繼續、客套話等,如承擔、繼承、承蒙等;“丞”表示輔佐、幫助,如丞相。
兩字都可以作名詞,“承”表示起承載作用的物品或部件,如軸承;“丞”表示古代輔助的官吏,如縣丞。
橙(chénɡ)、澄(chénɡ)
辨析:
“橙”為一種水果,引申為由黃、紅兩色合成的顏色,如橙子、橙黃等;“澄”的本義指水清而透明,引申為使清明、使清楚,如澄淨、澄清事實等。
嗤(chī)、哧(chī)
辨析:
“嗤”作動詞,表示譏笑,如嗤笑、嗤之以鼻;“哧”作擬聲詞,形容笑聲或撕裂聲等,如“哧哧”地笑、“哧”的一聲撕下一塊布來等。
幢(chuánɡ)、憧(chōnɡ)
辨析:
“幢”指古代作儀仗用的旗幟及刻著佛號或經咒的石柱,如經幢、石幢等;“憧”意為憧憬,表示一種向往的心理活動。
瘡(chuānɡ)、創(chuānɡ)
辨析:
“瘡”指皮膚上或黏膜上發生潰爛的疾病,還可指外傷,如凍瘡、毒瘡、刀瘡等;“創”指創傷,如創口、予以重創等。
辭(cí)、詞(cí)
辨析:
兩字在表示語言、語句、言詞時,可以通用,如“陳詞”可以寫作“陳辭”,“言詞”可以寫作“言辭”等。
作為文學形式,兩字的區別如下:“辭”指先秦、漢魏及以後一段時期出現的類似詩賦的韻文,如《楚辭》;“詞”指唐宋時興起的有一定格律形式的文學體裁,如詩詞、詞牌等。
在作最小的語言單位時,不能用辭,隻能用詞,如動詞、詞彙、詞性等。
另外,“辭”還可以表示告別、推托,如辭舊迎新、推辭等。
磁(cí)、瓷(cí)
辨析:
“磁”指某些物質能吸引鐵、鎳等金屬的性能,如磁石、磁針等;“瓷”是用高嶺土等燒製成的材料,如瓷器、瓷磚、瓷瓶等。
摧(cuī)、催(cuī)
辨析:
“摧”指折斷、殘害、毀壞、攻克、消除等,如摧折、摧殘、摧毀、無堅不摧、摧枯拉朽等;“催”的本義為促使人趕快行動,引申為使事物的產生和變化加快,如催促、催命、催化等。
蹉(cuō)、搓(cuō)、磋(cuō)
辨析:
“蹉”指差誤及(經某地)通過,如蹉跌、蹉跎;“搓”指兩個手掌反複摩擦,如揉搓、搓手、搓麻繩等;“磋”指磨製象牙,又指商量、研討,如磋商、切磋等。
銼(cuò)、挫(cuò)
辨析:
“銼”指一種金屬工具及用銼磨削,如木板銼得不平;“挫”指挫折、壓下去,如受挫、挫敵銳氣等。
倉(cānɡ)、艙(cānɡ)
辨析:
兩字都表示存放物品的地方,區別是:“倉”隻用於陸地上,如倉庫、倉儲等;而“艙”隻用於空中或水上航行方麵,如機艙、艙位、船艙等。
D
定(dìnɡ)、訂(dìnɡ)
辨析:
“定”有平穩、決定、約定、必定及不變更的意思。“訂”有經過研究商討而立下的意思。還指把零散的書頁和紙張穿連成本子,含有改正、裝訂等義,如訂正、裝訂。
兩字在表示預先約定的意義時可以通用,如“訂貨”可以寫成“定貨”,“訂購”可以寫成“定購”。
疊(dié)、迭(dié)
辨析:
“疊”指有一層加上一層、重複、折疊的意思,如重疊、疊衣服等;“迭”有輪流、替換、屢次等意思,如更迭、迭起等。
渡(dù)、度(dù)
辨析:
“渡”和“度”都可以作動詞,在表示“經過”義時,兩字有如下區別:“渡”的對象是空間,指通過一片水域地,從此岸到達彼岸,如渡江、橫渡、過渡等;“度”的對象是時間,指經過一段時間或引申指空間上的經過,如度日、度假、飛度天塹等。
“過渡”與“過度”的區別:前者本義指渡過河流,引申為事物由一個階段或一種狀態逐漸發展變化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或另一個狀態;後者指超過適當的限度,多用於身體、情緒、精神狀況等,如過度緊張、過度勞累等。
碉(diāo)、凋(diāo)、雕(diāo)
辨析:
“碉”指軍事上作防禦用的建築物,多用石頭、磚泥等築成,如碉樓、碉堡等;“凋”的本義為凋謝,引申為衰敗、困苦,如凋落、凋敗、凋敝等;“雕”指一種猛禽,還可以表示在玉石、象牙、竹片等材料上刻寫或雕刻成的藝術作品,如雕刻、雕塑、石雕等。
睹(dǔ)、堵(dǔ)、賭(dǔ)
辨析:
“睹”指看見,如有目共睹、先睹為快、睹物思人等;“堵”指堵塞、憋氣等,如堵車、堵心等;“賭”指賭博,泛指爭輸贏,如賭錢、打賭等。
碟(dié)、喋(dié)
辨析:
“碟”指盛食品的小盤子,如碟子、一碟小菜等。“喋”可構成“喋喋”,表示沒完沒了地說話;還可表示血流出來的樣子,如喋血。
牒(dié)、諜(dié)
辨析:
“牒”的本義為古時書寫用的竹片,引申為書籍、公文或憑證等,如通牒、度牒等;“諜”指諜報活動或從事諜報活動的人,如諜報、間諜等。
鍛(duàn)、緞(duàn)
辨析:
“鍛”指把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錘打,改變它的形狀和物理性質,如鍛造、鍛煉;“緞”指緞子,如錦緞、綢緞等。
斷(duàn)、段(duàn)
辨析:
“斷”多用作動詞,表示折斷、截斷、斷絕、判斷、決斷、戒除(煙酒)等,如一刀兩斷、獨斷獨行、斷煙等;也可作副詞,表示絕對、一定(多用於否定式),如斷不能信、斷無此理。
“段”多用作名詞,表示事物劃分成的部分、工礦企事業單位,如地段、工段;也可作量詞,如一段時間、一段話、一段木頭等。
墩(dūn)、敦(dūn)
辨析:
“墩”可以作名詞,表示土堆、墩子、像墩子的座具、叢生的草木,如土墩、樹墩、座墩、草墩子等;也可以作動詞,表示用墩布拖地,如把地墩一遍。
“敦”可以和動詞搭配,表示誠懇,如敦請、敦促等。
蹬(dēnɡ)、登(dēnɡ)
辨析:
兩字都可指腿和腳的動作,但“蹬”指用腳踩、踏、穿,如蹬在桌子上、腳蹬大皮靴;而“登”指由低處往高處移動、行走,如登山、登台階等。
另外,“登”還表示刊出、記載、穀物成熟等,如刊登、登記、五穀豐登等。
端(duān)、瑞(ruì)
辨析:
兩字都可以作名詞,“端”表示東西的一頭、事情的開頭、事情的起因或緣由、項目或方麵等,如筆端、開端、借端生事、舉其一端等;“瑞”表示吉祥,如瑞雪、祥瑞等。
兩字都可以作形容詞,“端”表示端正,如端坐、品行不端等;“瑞”表示吉祥,如瑞氣、瑞雪等。
殆(dài)、怠(dài)
辨析:
“殆”意為危險、幾乎、差不多,如百戰不殆、傷亡殆盡等;“怠”意為懶惰、鬆懈、輕慢、不恭敬,如懈怠、怠慢等。
憚(dàn)、殫(dān)
辨析:
“憚”意為畏懼、害怕,如憚煩、肆無忌憚等;“殫”的本義為殺盡,引申為盡、竭盡,如殫精竭慮、殫心、殫力等。
惦(diàn)、掂(diān)、踮(diǎn)
辨析:
“惦”指心中掛念,如惦念、惦記等;“掂”指用手托著東西上下晃動來估量輕重,如掂量、掂一掂這塊磚的輕重等;“踮”指抬起腳後跟用腳尖站著,如踮起腳來看個究竟、踮腳等。
巔(diān)、顛(diān)、癲(diān)
辨析:
“巔”指山頂,如巔峰、山巔、珠峰之巔等;“顛”指頭頂、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上下震蕩、跌落、跳起來跑、位置倒置錯亂等,如華顛、塔顛、顛簸、顛撲不破、連跑帶顛、顛倒等;“癲”指精神錯亂,如瘋癲、癲子、癲癇等。
E
娥(é)、峨(é)、俄(é)、餓(è)
辨析:
“娥”意為美女,如嬌娥、宮娥、娥眉;“峨”意為高,如巍峨、峨冠博帶等;“俄”指時間很短,如俄頃(很短的時間)、俄然(突然)等;“餓”指肚子空,想吃東西,如饑餓、餓虎撲食等。
噩(è)、惡(è)
辨析:
“噩”用作形容詞,指凶險、驚人的,多用於形容壞的消息、運氣和夢境等,如噩耗、噩運、噩夢等。
“惡”可以作名詞,指壞的行為和罪行,如罪大惡極;還可以作形容詞,指凶惡、凶猛、惡劣等,多用於形容人的品行和環境等,如惡霸、惡習等。
軛(è)、扼(è)
辨析:
“軛”指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扼”指用力掐住、把守、控製,如扼殺、扼守、扼製等。
齶(è)、愕(è)
辨析:
“齶”指口腔的上壁,如軟齶、硬齶等;“愕”表示驚訝,如驚愕、愕然等。
F
返(fǎn)、反(fǎn)
辨析:
“返”與“反”都有回、還的意思,但“返”與“往”相對,著重在回到原處,如返回、一去不複返等;“反”與“正”相對,著重於方向相反,如反向、反擊、反攻等。
番(fān)、翻(fān)
辨析:
“番”可以作量詞,表示種、樣、回、次、遍,是倍數的單位,如幾番周折、三番五次等;可以作動詞,表示更替、輪換,如輪番;還可以作形容詞,指外族或國外的,如番茄。
“翻”隻能作動詞,表示數量增加或推翻等意思,如翻兩番、翻案等。
費(fèi)、廢(fèi)
辨析:
“費”和“廢”都有失去的意思,但“費”著重指用去、消耗,如費時、費力等;“廢”著重指失去效用、無用的,如廢氣、廢紙等。
釜(fǔ)、斧(fǔ)
辨析:
“釜”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相當於現在的鍋,多用金屬製成,如破釜沉舟、釜底遊魚等;“斧”為砍東西的工具,如斧子。
憤(fèn)、奮(fèn)
辨析:
“憤”表示因不滿而產生的憤怒和激動情緒,這種心情和情緒是由於某些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如憤世嫉俗、氣憤等;而“奮”表示振作的、昂揚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行動,並且這種精神狀態和行動是自發的,如奮發圖強、奮不顧身等。
忿(fèn)、憤(fèn)
辨析:
“忿”和“憤”在指因不滿而產生的憤怒和激動情緒時,可以通用,如“忿恨”可以寫作“憤恨”,“忿怒”可以寫作“憤怒”,“忿忿不平”可以寫作“憤憤不平”。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憤”表示爆發式的、強烈的情緒,如悲憤、憤慨;“忿”常指內心的不平和急躁,如不勝其忿。
鋒(fēnɡ)、峰(fēnɡ)
辨析:
“鋒”指刀、劍等武器的銳利部分,引申為某些器物的尖端部分及帶頭的或居於前列的人或事物,也可喻指言語或文章的氣勢等,如刀鋒、筆鋒、先鋒、話鋒等;“峰”與山有關,指山的尖頂或形狀像山峰的事物,如高峰、頂峰、駝峰等。
蜂(fēnɡ)、烽(fēnɡ)
辨析:
“蜂”是昆蟲的一種,可特指蜜蜂或表示像蜂一樣成群地,如黃蜂、蜂擁而上等;“烽”指烽火,如烽煙、烽火台等。
繁(fán)、煩(fán)
辨析:
“繁”指事物眾多,也可以指繁殖(牲畜),如繁多、繁忙、自繁自養等;“煩”著重指多而雜亂,由“煩”構成的詞一般都含有雜、亂、不滿意的情感等義,如煩雜、煩悶、煩惱等。
腹(fù)、愎(bì)
辨析:
“腹”指人和動物軀幹的一部分,引申為內心、中心地區、前麵等,如心腹大患、腹地、腹背受敵等;“愎”指人的性格乖戾、執拗,如剛愎自用。
誹(fěi)、悱(fěi)、緋(fēi)
辨析:
“誹”指說別人的壞話,與語言有關,如誹議、誹謗;“悱”指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表示內心活動,如悱惻;“緋”指紅色,如緋紅、緋聞等。
翡(fěi)、斐(fěi)、蜚(fěi)
辨析:
“翡”,古書上指一種有紅毛的鳥,構成“翡翠”時,既可指鳥,又可指一種礦物;“斐”,指有文采,如斐然;“蜚”,古書上指椿象一類的昆蟲。
浮(fú)、膚(fū)
辨析:
“浮”指漂在水麵上或飄在空中、在表麵上的、空虛、不切實際、多餘、不固定的等,如浮力、浮雲、浮雕、浮名、浮誇、人浮於事、浮財等;“膚”指皮膚、表麵的,如膚色、膚淺等。
G
功(ɡōnɡ)、工(ɡōnɡ)
辨析:
“功”常指工作和生產活動所取得的成效,如功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等;而“工”則常指工人及具體的工作、生產活動等,如工程、打工等。
兩字都有表示技術和技術修養的意思,在一些地方可以通用,如“唱工”可以寫作“唱功”。
另外,與本領、造詣、武術有關時用“功夫”,與時間、時候有關時用“工夫”。
崗(ɡǎnɡ)、岡(ɡānɡ)
辨析:
“崗”與“岡”都指小山,但“崗”多指隆起的土坡,如崗子、崗地;而“岡”多指不高而又平坦的山脊,如山岡、井岡山等。
另外,“崗”還指崗位、崗哨等,如站崗、離崗等。
鬼(ɡuǐ)、詭(ɡuǐ)
辨析:
“鬼”和“詭”都有表示不正當的意思,但“鬼”著重指不合規範、亂來、令人不痛快,如鬼話連篇、鬼鬼祟祟等;“詭”著重指心地壞、手段卑鄙、惡劣,如詭計、詭詐等。
“詭”強調狡詐的一麵;“鬼”突出陰暗的一麵。“詭”多用於隱秘、善變難測的情況;“鬼”則多用於偷偷摸摸、不可告人的行為。
擱(ɡē)、閣(ɡé)
辨析:
“擱”是動詞,表示放置、放進、添加、放著,如把箱子擱在屋裏、擱點鹽、擱置等;“閣”是名詞,表示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物,舊指女子的住屋,又指內閣、放東西的架子等,如亭台樓閣、閨閣、組閣、束之高閣等。
梗(ɡěnɡ)、哽(ɡěnɡ)
辨析:
“梗”指草木植物的莖或枝,引申為直著、挺著、阻塞等,如花梗、梗著脖子、從中作梗等;“哽”指食物堵塞喉嚨,引申為因感情激動而聲氣阻塞,如哽咽。
鯁(ɡěnɡ)、埂(ɡěnɡ)
辨析:
“鯁”指魚骨頭或魚刺,作動詞時指魚刺卡在喉嚨裏;“埂”指高起的小土梁,如山埂、田埂等。
跟(ɡēn)、根(ɡēn)
辨析:
“跟”指腳或鞋襪的後部,也有和、同、嫁給某人及緊接著向同一方向行動等意思,如腳後跟、緊跟形勢、手跟腳都受了傷等;“根”指植物的莖幹長在土壤中的部分、事物的本源、依據、徹底地、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喻指子孫後代,如樹根、尋根、根據、根治等。
膈(ɡé)、隔(ɡé)
辨析:
“膈”是人和哺乳動物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膜狀肌肉;“隔”的本義為被土山隔斷,引申為空間或時間上有距離、不融洽,如恍如隔世、隔閡等。
篙(ɡāo)、蒿(hāo)
辨析:
“篙”指撐船用的竹竿,如篙子、竹篙等;“蒿”指一種草本植物,如蒿子。
鼓(ɡǔ)、豉(chǐ)
辨析:
“鼓”的本義為戰鼓,引申為敲、振奮、凸起等,如敲鑼打鼓、鼓琴、一鼓作氣、鼓脹等;“豉”指以豆類發酵製成的食品,如豆豉。
概(ɡài)、溉(ɡài)、慨(kǎi)
辨析:
“概”的本義是用木頭製成的量糧食時用來刮平鬥斛的器具,引申為大略、一律、氣度神情等,如概況、概不退換、氣概等;“溉”意為澆灌,如灌溉;“慨”意為憤激、感慨、慷慨,如憤慨、慨歎、慨允等。
杠(ɡànɡ)、扛(ɡānɡ)
辨析:
“杠”指較粗的棍棒、體操器械、出殯時抬運靈柩的工具、機床上的棍狀零件、批改文字或閱讀中作為標記所畫的粗直線等,如頂門杠、高低杠、杠夫、絲杠等;“扛”指用雙手舉重物,如力能扛鼎。另,“扛”又音kánɡ,指用肩膀承擔物體。
聒(ɡuō)、刮(ɡuā)、恬(tián)
辨析:
“聒”指聲音嘈雜,與聽覺有關,如聒耳、聒噪等;“刮”的本義為用刀去掉物體表麵的東西,引申為在物體表麵塗抹、吹、榨取等,如刮掉、刮風、搜刮等;“恬”的本義為平靜,引申為坦然、不放在心上,如恬靜、恬不知恥、恬不為怪等。
垢(ɡòu)、詬(ɡòu)
辨析:
“垢”指髒東西,如油垢、汙垢、蓬頭垢麵等;“詬”指怒罵,還可指恥辱,如詬病、詬罵等。
掛(ɡuà)、卦(ɡuà)
辨析:
“掛”的本義為懸掛,引申為牽掛、惦念、帶著、蒙著、掛斷或接通電話及使物體附著於某處的一點或幾點等,如牽掛、掛念、臉上掛著笑、掛電話、掛鍾等。
“卦”是古代占卜用的符號,後也指迷信占卜活動所用的器具,如算卦、八卦、打卦求簽等。
官(ɡuān)、宮(ɡōnɡ)
辨析:
“官”指在國家政府中任職的公職人員、屬於國家或政府的、公用的、生物體上有某種特定生理機能的部分等,如做官、官方、感官等;“宮”指古代帝王及神話或傳說中仙人的住所、廟宇的名稱、進行文娛活動用的房屋的名稱等,如宮殿、碧霞宮、文化宮等。
H
呼(hū)、乎(hū)
辨析:
“呼”多作動詞,指生物把體內的氣體排出或大聲呼喊、叫人;擬聲詞時指風的聲音;“乎”多作助詞,如異乎尋常、合乎情理等。
有時,兩字的用法相同,如“熱乎乎”也作“熱呼呼”。
畫(huà)、劃(huà)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