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升天航海代步傳情怡心養性啟智迪慧,莫不借科學以克服自然繁榮奇異之各種障礙,以促進人類身心優異之發展。

羅先生評這兩例為“糊塗”。陳先生說“這二段文章從‘國文’觀點來看,實在文通字順。前一個例子最後幾句因作者不了解荀子論‘天’的意思,與‘天道’相混,說得有點冬烘,但文字是通的。但是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第二個例子,我和羅先生的意見正相反,覺得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我平常想,所謂文字通順包含兩個條件:一是合於語文法,二是合於論理;語文法不是古文筆法,也不是新文學作法,隻是我國人口頭筆頭習慣通行的說法,論理不一定要研習某家名學某種邏輯,隻要不違背常情常理,說出來能使一般人理解就成。不知道羅陳兩位先生是否同意我這個想頭。如果我這個想頭不錯,那麼,羅先生所說“糊塗”就是不合於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陳先生說這兩個例子通順,其實隻合於我所說的第一個條件(但前一個例子的“見墜”顯然是錯誤的),而不合於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還是不通順。陳先生也說前一個例子“有點冬烘”,“冬烘”與“糊塗”與“不合論理”實是近似的說法。至於陳先生說第二個例子“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那恐怕隻是故意說說的了。

從前一個例子自易想到讀物選材的問題與閱讀方法的問題。羅先生“請求中學國文教員選講適合學生程度的文章”。陳先生說:“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這句話多少含著責備讀物選材不得其當的意思。不得其當就是不適合,哪怕讀物本身有很高的價值,對於學生並沒有用處;非但沒有用處,而且很有害處。試看前一個例子,這個作者很讀了些經子,但是說出語來一片糊塗,一派冬烘;雖然這個題目承受著八股的傳統,本來也寫不成什麼好文章,但是作者如果沒有讀過經子,沒有雜七夾八記上一大串,僅憑自己的想頭勉強謅一篇,也許不至於這樣糊塗與冬烘。這並不是可笑的事,實在是可慘的事,作者顯然受了經子的害處。單在試卷上表現糊塗與冬烘,還不要緊;隻怕習慣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上隨時表現糊塗與冬烘,那更慘不勝言了。我曾經聽見一個大學一年級學生說,中國如果實行孔子之道,日本小鬼不打自退(他並非說俏皮話,是一本正經說的)。這又是個受害的例子。陳先生說“思想糊塗應該由各科共同負責”,見出教育家的襟懷,我絕對同感。但是國文教材有示範與供給材料的作用,對於學生的思想似應多負一點責任。料知學生將會“天”啊“道”的亂來一陣,對於“天”啊“道”的讀物就該鄭重將事,或者是消極的不選,或者是看定了學生可以理解而不至於亂來一陣的才選。這隻是舉個例子。總之,就“是不是切要?”“會不會消化?”“要不要發生壞影響?”這些個問題考慮一過,選下來的教材總會適合些,得當些。可是擔任選材的先生們似乎不大肯考慮這些個問題,在先前,是無意識地繼承著向來讀書的辦法,到近來,“國學根柢”啊“固有文化”啊那一套成了流行性感冒,更有意識地想把經史子集一股腦兒往學生頭腦裏裝。他們的想法又很簡單,學生的頭腦好比一個空箱子,隻消裝進去,箱子裏就有了那些經史子集了。結果是學生因為不感切要,不能消化,長不成什麼“根柢”,領不到什麼“文化”;而零零星星的一知半解,以及妄知謬解,不但表現在寫作裏,同時也表現在日常的思想行動裏,卻是顯然的壞影響。在有心人看來,這正是大可憂慮的事。

學校裏課程的設置,通常根據三種價值:一種是實用價值,一種是訓練價值,還有一種是文化價值。古書具有文化價值,讓學生讀些古書,了解“固有文化”,實在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重要之點在乎真個做到“了解”,囫圇吞棗與“了解”卻是兩回事。裝進空箱子就算了事,那是把囫圇吞棗認作“了解”,自然發生流弊。我常常想,就教師一方麵說,古書非不可教,但是必須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教。單把給學生介紹古書來作例子,要能像編撰《經典常談》的朱自清先生,介紹起來才不至於引學生走入迷途。就學生一方麵說,古書非不可讀,但是必須是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讀。唯有這樣的人讀了古書,才會受到文化的涵濡而不會受到古書的壞影響。一個人要達到清徹通達的境界,當然與整個生活都有關係;可是就讀書言讀書,必須閱讀方法到家,才可以真個了解,才可以清徹通達。如果不講方法或者沒有方法,寧可退一步想,教師還是不教古書的好,學生還是不讀古書的好。——這自然是為學生的利益著想。

1943年11月15日發表

中學國文學習法(節選)

認定目標

學習國文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閱讀能力,培養寫作能力。培養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做去,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所以學習國文必須多多閱讀,多多寫作,並且隨時要求閱讀得精審,寫作得適當。

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誌等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要閱讀什麼就能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受用。

就一個高中畢業生說,閱讀能力應該達到如下的程度:

閱讀方麵——(一)能讀日報和各種並非專門性質的雜誌;(二)能看適於中學程度的各科參考書;(三)能讀國人創作的以及翻譯過來的各體文藝作品的一部分;(四)能讀如教本裏所選的歐陽修、蘇軾、歸有光等人所作散文那樣的文言;(五)能適應需要,自己查看如《論語》《孟子》《史記》《通鑒》一類的書;(六)能查看《國語辭典》《辭源》《辭海》一類的工具書。這裏所說的“能”表示了解得到家,體會得透徹,至少要不發生錯誤。眼睛在紙麵上跑一回馬,心裏不起什麼作用,那是算不得“能”的。

以上雖隻是個人的意見,我自以為很切實際。一個高中畢業生能夠如此,國文程度也就可以了,自己也很夠受用了。至於閱讀不急需的古書如《尚書》《左傳》《老子》《莊子》,寫作不切用的體裁如駢文、古文、舊體詩,各人有各人的自由,旁人自然不便說他不對。可是就時代觀點和教育立場說,這些都是不必叫中學生操心思、花工夫的。還有文藝創作,能夠著手固然好,不能夠也無須強求,因為這不是人人都近情的。

靠自己的力閱讀

閱讀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給講解,也不可專等老師抄給字典、辭典上的解釋以及參考書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實在沒法解決,才去請教老師或其他的人。因為閱讀是自己的事,像這樣專靠自己的力才能養成好習慣,培養真能力。再說,我們總有離開可以請教的人的時候,這時候閱讀些什麼,非專靠自己的力不可。

要靠自己的力閱讀,不能不有所準備。特別劃一段時期特別定一個課程來準備,不但不經濟,而且很無聊。也隻須隨時多用些心,不肯馬虎,那就是為將來做了準備。譬如查字典,如果為了做準備,專看字典,從第一頁開頭,一頁一頁順次看下去,這決非辦法。隻須在需要查某一字的時候看得仔細,記得清楚,以後遇到這個字就是熟朋友了,這就是做了準備。不但查字典如此,其他都如此。

應做的準備大概有以下幾項:

(一)留心聽人家的話。寫在書上是文字,說在口裏就是話。聽話也是閱讀,不過讀的是“聲音的書”。能夠隨時留心聽話,對於閱讀能力的長進大有幫助。聽清楚,不誤會,固然第一要緊;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以衡量,人家的話正確不正確,有沒有罅漏,也是必要的事。不然隻是被動地聽,那是很有流弊的。至於人家用詞的選擇,語調的特點,表現方法的優劣,也須加以考慮。他有長處,好在哪裏?他有短處,壞在哪裏?這些都得解答,對於閱讀極有用處。

(二)留心查字典。一個字往往有幾個意義,有些字還有幾個讀音。翻開字典一看,隨便取一個讀音一個意義就算解決,那實在是沒有學會查字典。必須就讀物裏那個字的上下文通看,再把字典裏那個字的釋文來對勘,然後確定那個字何音何義,這是第一步。其次,字典裏往往有些例句,自己也可以找一些用著那個字的例句,許多例句聚在一塊兒,那個字的用法(就是通行這麼用)以及限製(就是不通行那麼用)可以看出來了。如果能找近似而不一樣的字兩相比較,辨明彼此的區別在哪裏,應用上有什麼不同,那自然更好了。

(三)留心查辭典。一個辭也往往有幾個意義,認真查辭典,該與前一節說的一樣。那個辭若是有關曆史的,最好根據自己的曆史知識,把那個時代的事跡想一回。那個辭若是個地名,最好把地圖翻開來辨認一下。那個辭若是涉及生物理化等科的,最好把自己的生物理化的知識溫習一遍,辭典裏說的或許很簡略,就查各科的書把它考究個明白。那個辭若是來自某書某文的典故或是有關某時某人的成語,如果方便,最好把某書某文以及記載某時某人的話的原書找來看看。那個辭若是一種製度的名稱,一個專用在某種場合的術語,辭典裏說的或許很簡略,如果方便,最好找些相當的書來考究個詳細。以上說的無非要真個弄明白,不容含糊了事。而且,這樣將辭典作鑰匙,隨時翻檢,閱讀的範圍就擴大了,閱讀參考書的習慣也可以養成了。

(四)留心看參考書。參考書範圍很廣,性質不一,未可一概而論,可是也有可以說的。一種參考書未必需要全部看完,但是既然與它接觸了,它的體例總得弄清楚。目錄該通體一看,書上的序文,人家批評這書的文章,也該閱讀。這樣,多接觸二種參考書就如多結識一個朋友,以後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向他討教,與他商量。還有,參考書未必全由自己購備,往往要往圖書館借看。那麼,圖書分類法是必要的知識。某個圖書館用的什麼分類法,其中卡片怎樣安排,某一種書該在哪一類裏找,必須認清搞熟,檢查起來才方便。此外,如各家書店的特點以及它們的目錄,如果認得清,取得到,對於搜求參考書也有不少便利。

以上說的準備也可以換成“積蓄”兩個字。積蓄得越多,閱讀能力越強。閱讀不僅是中學生的事,出了學校仍需要閱讀。人生一輩子閱讀,其實是一輩子在積蓄中,同時一輩子在長進中。

閱讀舉要

如果經常作前麵說的那些準備,閱讀就不是什麼難事。閱讀時候的心情也得自己調攝,務需起勁,愉快。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著這麼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麵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

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誦也是讀,乃至口腔喉舌絕不運動,隻用眼睛在紙麵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無論怎樣讀,起初該用論理的讀法,把文句中一個個詞切斷,讀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來。又按各句各節的意義,讀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來。這樣讀了,就好比聽作者當麵說一番話,大體總能聽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問關係,糊裏糊塗讀下去這樣讀三五遍,也許還是一片朦朧。

讀過一節停一停,回轉去想一下這一節說的什麼,這是個好辦法。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這個辦法可以使自己經常清楚,並且容易記住。

回想的時候,最好自己多多設問。文中講的若是道理,問問是怎樣的道理?用什麼方法論證這個道理?文中講的若是人物,問問是怎樣的人物?用怎樣的筆墨表現這個人物?有些國文讀本在課文後麵提出這一類的問題,就是幫助讀者回想的。一般的書籍報刊當然沒有這一類的問題,唯有讀者自己來提出。

讀一遍未必夠,而且大多是不夠的,於是讀第二遍第三遍。讀過幾遍之後,若還有若幹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參考的工夫。這在前麵已經說過了,關於翻查字典辭典,以及閱讀參考書,這兒不再重複。

總之,閱讀以了解所讀的文篇書籍為起碼標準。所謂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誤會,不缺漏,作者表達些什麼,就完全領會他那什麼。必須做到這一步,才可以進一步加以批評,說他說得對不對,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在閱讀的時候,標記全篇或者全書的主要部分、有力部分、表現最好的部分,這可以幫助了解,值得采用。標記或畫鉛筆線,或作別種符號,都一樣。隨後依據這些符號,可以總結全部的要旨,可以認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複玩味的部分。

說理的文章大概隻需論理地讀,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誌”,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台詞那個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讀文言的傳統讀法,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麵或受用方麵都有莫大的收獲。

讀要不要讀熟?這看自己的興趣和讀物的種類而定。心愛某篇文字,自然樂於讀熟。對於某書中的某幾段文字感覺興趣,也不妨讀熟。讀熟了,不待翻書也可以隨時溫習,得到新的領會,這是很大的樂趣。

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幹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己成誦才行。因為文言是另一種語言,不是現代口頭運用的語言,文言的法則固然可以從分析比較而理解,可是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幹篇文言不可。

閱讀當然越快越好,可以經濟時間,但是得以了解為先決條件。糊裏糊塗讀得快,不如通體了解而讀得慢。練習的步驟該是先求其無不了解,然後求其盡量地快。出聲讀須運動口腔喉舌,總比默讀僅用“目治”來得慢些。為閱讀多數書籍報刊的便利起見,該多多練習“目治”。

閱讀之後該是作筆記了,如果需要記什麼的話。關於作筆記,在後麵談寫作的時候說。

最要緊的,閱讀不是沒事做閑消遣,無非要從他人的經驗中取其正確無誤的,於我有用的,借以擴充我的知識,加多我的經驗,增強我的能力。就是讀文藝作品如詩歌小說等,也不是沒事做閑消遣。好的文藝作品中總含有一種人生見解和社會觀察,這對於我的立身處世都有極大的關係。

刊於為紀念《中學生》月刊總200期出版所編的

《中學生手冊》增刊

署名葉聖陶

《大學國文(現代之部)》序

這個選本的目錄,原先由北京大學跟清華大學的國文係同仁商定,後來加入了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的同仁,三方麵會談了幾次,稍稍有些更動,成為現在的模樣。一共三十二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列入目錄,可沒有把全文印在裏麵,因為這篇文章流傳得很普遍,哪兒都可以找到。這是“現代文之部”,另外還要選編個“古典文之部”,跟這個本子相輔而行。

我們選材的標準不約而同。那些懷舊傷感的,玩物喪誌的,敘述身邊瑣事的,表現個人主義的,以及傳播封建法西斯毒素的違反時代精神的作品,一概不取。入選的作品須是提倡為群眾服務的,表現群眾的生活跟鬥爭的,充滿著向上的精神的,洋溢著健康的情感的。我們注重在文章的思想內容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希望對於讀者思想認識的提高有若幹幫助。就文章的體裁門類說,論文、雜文、演說、報告、傳敘、速寫、小說,都選了幾篇。這些門類是平常接觸最繁的,所以我們提供了若幹範例。

現在想向讀者——大學一年級同學——說幾句話。

我們曾經考慮過大學國文的目標:中學畢了業進了大學還要讀國文,到底為什麼?對於中學國文教學的現況跟成績,我們也知道一些,可是同學們感受得深切,知道得更多。正好清華大學今年入學考試的幾個國文題都涉及國文教學,從試卷裏看來,大部分同學都說在中學裏沒有把國文學好,寫作能力差,希望進了大學好好地學一學。說到原由,有的怪自己不肯認真,沒有努力;有的怪教師教法不好,誘導無方。看看試卷的文字,寫作能力差是真的。我們這就決定:大學國文的目標應當卑之無甚高論,就在乎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跟閱讀能力有關聯,閱讀得其道,無論在思想吸收方麵或者技術訓練方麵,都是寫作上的極大幫助。現在說寫作能力差,大概閱讀能力也不見得沒有問題吧。而且,即使不管寫作,閱讀能力也非常切要,吸收的途徑雖然那麼多,閱讀到底是最寬廣的一條。因此我們修改我們的決定:大學國文的目標就在乎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跟寫作能力。

我們首先希望同學們記住事實,記住自己的閱讀能力跟寫作能力還差。這個差呀,倒不在乎考試考不好,分數得不多,重要的是自己生活上不夠受用,不能夠充量的吸收,適當的表達。為了受用,無論準備學文法的、學理工的,都得好好地把國文補修一下。至於怪自己,怪教師,甚至怪傳統的教育精神以及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教育措施,固然也是探究根源的時候應有的事兒,但是更重要的還在認清楚自己的欠缺在哪兒。僅僅怪這個怪那個沒有用處,認清楚了欠缺所在,補修才有準確的方向。

其次,要知道所謂能力不是一會兒就能夠從無到有的。看看小孩子養成走路跟說話的能力多麻煩。閱讀跟寫作不會比走路跟說話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的曆練,曆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說閱讀跟寫作的能力差,並不指沒有閱讀過,沒有寫作過,是指以往的閱讀跟寫作還不怎麼得其道,因而經常的曆練多半成了白費,不能夠養成好習慣。現在要來補修,當然得竭力爭取得其道,跟著還得經常的曆練,才可以收到實際的效果。

又其次,要知道國文選本隻是個憑借,爭取得其道不能夠空口說白話,有了憑借,曆練才有著落。以往閱讀是怎樣的,大家自己有數,如果發覺其中有些不妥當處,現在閱讀這個選本就改變個方法,新的曆練從此開始。從此開始可不就此終止,除了這個選本,閱讀其他的東西同樣的改變個方法,這就逐漸地養成受用的好習慣,也就是閱讀能力逐漸地在那裏加強起來。不在讀法方麵多注點兒意,閱讀十個選本也是徒然,不用說一個。對這個選本注了意,不能說為了它是選本才注意,應該認清無論閱讀什麼東西都得這樣注意,要不就是草率從事,可能臨了兒讀了跟沒有讀一樣。常言道“舉一反三”,選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一貫的目的在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加強閱讀能力,一輩子受用:這一點,希望同學們仔細體會,深切同意,並且認真實踐。

同學們在中學的時候,國文課也許習慣了聽教師的講解,教師逐字逐句的講下去,聽完他一篇又是一篇。課外當然看些書報,也許習慣了粗枝大葉的看法,匆匆看過就放了手。情形如果像這樣,吃虧就在這上頭。聽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是最省事可是最少效果的事兒。理由很簡單,你不能夠一輩子請教師給你逐字逐句的講解。你上國文課,目的原在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專靠教師的講解距離獨立閱讀可太遠了。課外看些書報誠然是獨立閱讀,可是你又“不求甚解”,以致什麼東西看過了又好像沒有看過。現在要改善閱讀習慣,加強閱讀能力,不能不反其道而行之,盡量地做到獨立閱讀,獨立閱讀又盡量地求其不馬虎。

怎樣才是不馬虎?不妨在這兒提出一句口號:了解第一。無論理性的文章或者感性的文章,你要接受它,信從它,欣賞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評它。首先必須了解它,否則什麼都會落空。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跟環境,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裏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最為切要。除了信筆亂寫的東西,一篇文章總有個中心,一部書也有個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樣從開頭逐步發展,環繞著那個中心,把那個中心雕啊刻的讓讀者能夠認識,能夠感到,這非了解不可。了解了這個,你才跟作者合得攏在一塊兒,你才有接受它,信從它,欣賞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評它的資格。要達到這樣的了解,自然得用分析的工夫。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隻是疏解、闡明、描摹、襯托,這一些又各有什麼樣的作用,必得條分縷析地認清楚才成。同時對於一個語詞一種句式也不容忽略,作者用的這一個語詞這一種句式,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意念跟情態,都要毫不含糊地咬個實。一個小節的欠缺了解會妨礙通體的徹底了解,認識全牛不能夠放過皮毛、肢體、髒腑跟窾郤。熟極生巧的時候固然可以不費多大心思就達到徹底了解,學習的時候可不也該過分珍惜你的心思。

在學校裏修習又有一種好處,自己在課前準備是獨立閱讀,到上課時候又可以集體閱讀。集體閱讀如果采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出問題,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這就彌補了獨立閱讀的不足。討論慣了的時候,眼力更敏銳了,心思更致密了,往後的獨立閱讀必然會更進一步。這當然不及坐在那裏聽教師逐字逐句講解那麼省事,可是興趣好得多了,自己的受用多得多了,尤其重要的還在自己的受用多。要知道以往咱們學校裏的各種功課,國文教學受的傳統影響最深,書塾的一套方法傳到學校的國文課,這是國文教學勞而少功的一個原因。現在要在國文教學收實效,要讓同學們多多受用,必須擺脫傳統影響,排除書塾的一套方法,由同學們獨立閱讀同時集體閱讀。

再說寫作。首先要理解的,是咱們生活上有寫作的需要,所以要學習寫作,認真寫作。寫作不是一件裝飾品,借此誇奇逞強的。寫作的需要大家都有,不必多說。有些人說沒有什麼可以寫的,似乎他們沒有需要,其實是他們不曾習慣,因而不能夠自覺罷了。一般人感覺寫作的困難在拿起筆來的時候,好像一堆亂絲攤在麵前,理不出個頭緒來,或者好像看見個朦朧的影子,定神看去可看不真切。這種情形通常總說是寫作能力差,實際是思想過程還沒有完成。寫一篇文章或者一部書,像說一番話或者作幾次連續的演說一個樣,是一連串的思想過程。事前想熟了,想通了,那條途徑了然胸中,拿起筆來就可以毫不遲疑,一揮而就。這與其說是不假思索,不如說是先有了腹稿,腹稿的意思就是思想過程完成在動筆之前。至於拿起筆來感覺困難,原由在事前沒有想熟想通,這就不能不一邊寫一邊想,隨時還得加加減減,修修改改,無非為的完成那思想過程。完成思想過程其實也不太難。要表達什麼樣的主旨,自己哪有不知道的?所用的材料,直接經驗的或者間接得來的,又都有在自己的胸中,隻要以主旨為依歸加上取舍跟安排,一條途徑就成立了。固然,途徑未必僅有一個方式,可以這樣發展,也可以那樣發展,同樣地表達了主旨,可是願意仔細想的總能夠找著某一個愜當的方式。把沒有完成當作已經完成看,就想一揮而就,那當然感覺困難。知道它還沒有完成,完成它就不難了。咱們每天認識些事物,研究些問題,習慣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過程,寫作不過是把它寫到紙麵上去罷了,並不是什麼特別稀罕的事兒。

其次,寫作所用的工具是語言,寫下來就是文字,為了種種的理由,現代人要寫現代的語言,這當然達到一個結論:語文一致。口頭的語言或許不免淩亂些,蕪雜些,寫到紙麵上去可得求其精確、整齊、幹淨。這個要求並不是另外去造一種異樣的語言,隻是把語言運用得更精煉一些,它仍然是現代的語言,仍然是語文一致。咱們為了生活上的實際需要,從小就學習語言。平時聽人說話、對人說話、閱讀書籍、寫作文章,一方麵為了實際需要,一方麵也是在那裏學習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幾分自覺心,隨時揣摩、分析、比較,什麼樣的語言才算精確的、整齊的、幹淨的,得到了解不太難。根據了解的自求改進,隻要持之有恒,養成習慣,提高語言也不太難。重要的是那種自覺心,我們願意在這裏特別指出,不一定要係統地研究邏輯學、文法學跟修辭學。能夠不脫離生活實際,究明語言跟生活實際的關聯,一點一滴的收獲自然都會合於邏輯學、文法學跟修辭學,這些學問原來從生活實際中來的。拿起筆來如果感覺語言方麵有困難,那該怪以往沒有那種自覺心,雖然經常的聽、說、讀、寫,可不曾對語言注點兒意。來者可追,從今為始就得提起那種自覺心。隻要一提起,就會覺得隨時有可以注意的材料,也就是隨時可以做揣摩、分析、比較的工夫,於是提高語言將是必然的後果。語言提高了,臨到寫作更不用多花心思在推敲語言上,怎樣想就怎樣說,怎樣說就怎樣寫,好似一股活水自然流注,沒有半點兒阻礙。熟習寫作的人就是達到了這個境地。為了寫作在生活上的切實應用,誰都該鼓勵自己達到這個境地。

到這兒可以說一說寫作跟讀物的關係了。咱們拿讀物到手,研讀它,目的固然在徹底了解它的內容,挑那好的有用的來滋養咱們的生活。前麵說過,要達到徹底了解,得用分析的工夫,辨認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這個工夫同時就訓練了咱們的思想習慣。再說,咱們跟作者之間的唯一的橋梁是語言文字,咱們憑借語言文字了解作者所想的所感的,不能不像前麵說過的,提起那種自覺心,注意他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注意他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同時就訓練了咱們的語言文字的習慣。寫作可以從讀物方麵得到益處主要在這些地方,並不在摹擬仿作,依樣葫蘆。摹擬仿作是一種玩藝兒,咱們寫作是生活上有這個需要,自己有東西要表達出來,決不該讓它成為玩藝兒。

希望同學們考量我們在前麵說的話,如果認為有意思,就請采納。閱讀跟寫作的能力的提高是逐步逐步來的,即使以往不怎麼得其道,從研讀這個選本開始也不嫌遲,隻要能夠認真,當一回事兒。臨了兒,請不要忘了一年之後估量自己的成績。

1949年9月20日作

署名葉聖陶

《大學國文(文言之部)》序

這個選本的目錄,由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出版總署編審局三方麵的同仁共同商定。本來想把它叫作“古典文之部”,後來覺得“古典文”這個名兒需要解釋,人家單看名兒不看解釋容易發生誤會,就改作“文言之部”。“文言”這個名兒包括的體裁固然多,可是簡要地說,它指稱古代絕大部分的筆頭語,決不是現代咱們口頭的語言。這樣的認識差不多是一致的,用上了它,誰都可以一望而知,不生誤會。

在“現代文之部”的序文裏,我們說過大學國文的目標在乎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跟寫作能力。現在就文言說,隻消上半句就夠了,文言有閱讀的需要。就淺近的說,找參考書,不能單看現代的,有時要看古代的跟近代的,古代的跟近代的書大部分用文言編寫。還有,大學裏有些課本,尤其是理工方麵的,也用文言編寫。當然,咱們希望今後的大學課本一律用現代文編寫,可是擺在咱們麵前的有文言的,你要讀得下去,就得學習文言。至於寫作,那全是自己的事兒,自己有什麼意思要表達出來,當然使用最便利的工具,最便利的工具是口頭的語言。用文言寫作沒有實際上的需要了,所以下半句寫作能力的話可以不提。

根據以上的認識,我們商定大學同學學習文言的目標是:培養閱讀文言書籍從而批判的接受文化遺產的能力。這個目標跟國粹主義完全不同。抱定國粹主義的以為唯有文言書籍值得讀,裏頭有東西。讀的時候又得全盤接受,要做的工夫隻在疏解跟闡發,能夠疏解,就是接受過來了,如果還能夠闡發,那是接受得更深切的表現。以往的國文教學往往有這個傾向,實在是承襲了很久以來教育的傳統。現在時勢轉變,大家知道這個舊傳統不應該再承襲下去了。可是國粹主義的影響恐怕不容易立刻擺脫,碰到文言又會不知不覺的回上老路去。因此,對於我們商定的目標還得說一說。

普遍用白話寫東西從“五四”開的頭,到現在隻有三十多年,在“五四”以前,絕大多數的書籍是用文言寫的。那些書籍當中多少包含著有價值的東西,表現出人類追求真理的努力,值得咱們來學習,來接受。當然,所謂有價值並不等於十全十美,也許還有不少的缺點跟錯誤,那是因為作者受了時代、階級、認識的限製,追求真理隻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咱們隻要用批判的眼光閱讀那樣的東西,就可以撇開它的缺點跟錯誤,看出它好的正確的一方麵。並且,從這兒還可以看出人類怎樣一步步地向前探索真理,因而加強咱們對於真理的把握。過左的想法以為非現代的東西一律要不得,無條件的給它個排斥。那就割斷了古今的關聯,一切都得從今開始,自然沒有什麼接受文化遺產的問題。咱們相信古今的關聯是割不斷的,文化遺產是需要接受的,所以咱們要磨煉批判的眼光,要用批判的眼光閱讀已往的書籍。不用說,磨煉批判的眼光決不單靠閱讀已往的書籍,主要的還得靠政治思想跟文化知識的提高。文化遺產也決不限於已往的書籍,其他方麵還有的是。可是,要想把批判的眼光用在書籍這一宗文化遺產上,能夠讀通文言是個必要的先決的條件。我們的希望並不怎麼樣大,我們隻希望大學裏的同學懂得文言的基本常識,獲得閱讀文言的普通能力,在接觸到已往的書籍的時候,能夠用批判的眼光來讀它:就是這樣。

目標認定了,我們還得重複“現代文之部”的序文裏說過的話,“要知道國文選本隻是個憑借”,“有了憑借,曆練才有著落”。但是,單靠這個選本,單讀這麼三二十篇東西,是未必就能夠達到目標的。必須在閱讀選本的時候切實運用好方法,又用這些好方法去閱讀其他的東西,這才可以逐漸地養成一輩子受用的好習慣。“不在讀法方麵多注點兒意,閱讀十個選本也是徒然,不用說一個。對這個選本注了意,不能說為了它是選本才注意,應該認清楚閱讀無論什麼東西都得這樣注意,要不就是草率從事,可能臨了兒讀了跟沒有讀一樣。常言道‘舉一反三’,選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一貫的目的在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加強閱讀能力,一輩子受用”。

我們編輯這個本子,預先選了數目超過兩倍的文篇,淘汰了好幾回,才確定現在這個目錄。對於入選的文篇,依據我們的目標,定了些標準。有愛國思想的、反對封建迷信的、抱著正義感,反抗強權的、主張為群眾服務的。就思想方法說,邏輯條理比較完密的,我們才選它。換句話說,那篇東西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那些條件之下是有進步性的,我們才選它。咱們不能要求古人的想法全合於現今的思想政治水平,咱們對於古人的東西必須批判地接受,選讀前麵所說的一類東西,跟實際並不脫離,同時又便於磨煉批判的眼光。

我們也考慮過教學分量的分配,決定現代文占三分之二,文言占三分之一。如果咱們承認大學國文為的是補修,最要緊的當然是現代文,分量應當多些。按教學時間來說,我們希望把三分之二的時間給現代文,三分之一給文言。或許有人要問:“現代文之部”將近三百麵,不算少,又加上這個“文言之部”,教學時間可隻有一年,讀得完嗎?我們說:讀不完沒關係,反正選文隻是個憑借,盡可以按二與一之比,在兩個本子裏頭挑來讀。剩下的部分呢,留在課外去讀。我們說過課內閱讀隻是舉一,在課外閱讀剩下的部分正可以反三。如果有個別的班次或者個別的同學國文程度差不多了,不必再花工夫補修,自然可以免修,或者在現代文跟文言裏頭免修一種。不過我們要鄭重提醒,在決定國文程度是否差不多的時候,必須經過精密的考查。這不單是教師的事兒,同學們尤其應該了解,實際需要補修而錯過機會不補修,吃虧不僅在同學們本身。

以下我們就語文學習方麵說一些話。

文言跟現代文的區別在哪兒?如果要找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可以這樣說:用耳朵聽得懂的是現代文,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在名副其實的現代文(依據現代口語寫的)跟文言之間已經有很大的距離。咱們學習文言,應該多少采取一點學習外國語的態度跟方法,一切從根本上做起,處處注意它跟現代口語的同異。辨別同異到了家,養成了習慣,在工具觀點一方麵就算成功了,雖然咱們的目標不僅是工具觀點。

同異可以分幾方麵來看。第一是詞彙。文言跟現代口語比較起來,詞彙有相同的,有不同的,有部分相同的,也許最後一種最多。文言裏大多數是單音詞,現代口語裏大多數是複音詞。

詞彙相同的如“人”“手”“愛”“笑”“大”“小”“國家”“製度”“經營”“商量”“聰明”“滑稽”。因為相同,不至於發生什麼誤會,咱們就不需要多費心思。

不同的可得注意,如果疏忽了,也許會不明白文言裏說的是怎麼回事。如古代“冠”現代口語是“帽”,“辛”是“辣”,“甘”是“甜”,“侏儒”是“矮子”,“慫恿”是“攛掇”,“雉”是“野雞”,“弈”是“下棋”,“憶”是“想起”,“斂”是“收縮”,“廉”足“便宜”,咱們必須知道兩兩相當,才能得到確切的了解。

部分相同的大致有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文言的單音詞包含在現代口語的多音詞裏頭,如“鼻子”“帶子”裏包含“鼻”“帶”,“指頭”“外頭”裏包含“指”“外”,“老虎”“老鷹”裏包含“虎”“鷹”,“耳朵”“胸脯”裏包含“耳”“胸”,“討厭”“相信”裏包含“厭”“信”。又一種情形是兩個文言的單音詞合成一個現代口語的多音詞,如“皮膚”“牆壁”“行為”“官長”“美麗”“困難”“驕傲”“單獨”“更改”“製造”“增加”“分析”,在文言裏都可以分成兩個單音詞,兩個中間用一個就成。從這兩種情形可以看出現代口語詞彙多音化的傾向,為的是說出來便於聽清楚,不至於纏混。

最需要注意的是表麵相同可是實在不同的那些個,如果不明白彼此實在不同,誤會就大了。如同樣一個“去”,古代“去”是現代口語的“離開”,現代口語“去”是古代的“往”;同樣一個“兵”,古代“兵”是現代口語的“武器”,現代口語“兵”是古代的“士卒”;同樣一個“股”,古代“股”是現代口語的“腿”,現代口語“股”是個單位詞。又如同樣一個“交通”,在古代是“交際,勾結”,在現代口語裏是“水陸往來”;同樣一個“消息”,在古代是“生滅,盛衰”,在現代口語裏是“音訊,新聞”;同樣一個“口舌”,在古代是“言語”,在現代口語裏是“爭吵”;同樣一個“時髦”,在古代是“一時的英才”,在現代口語裏是“一時的好尚”。又如同樣一個“偷”,在古代是“苟且”,在現代口語裏是“偷東西”;同樣一個“慢”,在古代是“不加禮貌”,在現代口語裏是“快”的反麵:“苟且”跟“不加禮貌”是古代的主要意義,現代可不用了,“偷東西”跟“快”的反麵是古代的次要意義,現代可成了唯一意義了。還有些語詞,現代的意義把古代的擴大了。如“嘴”,古代寫“觜”,隻指鳥的嘴,可是現在一切動物的嘴都叫“嘴”。又如“哭”,古代隻指出聲的,不出聲的叫“泣”,可是現在不管出聲不出聲都叫“哭”。跟這個相反,有些語詞的現代的意義把古代的縮小了。如“肉”,古代指各種動物的肉,可是現在隻指豬肉。又有些語詞,古代的主要意義現在已經改用了別的,可是引申意義現在還保存著。如“口”的主要意義已經改用了“嘴”,可是“門口”“瓶口”都還用“口”。又如“麵”的主要意義已經讓“臉”替代了,可是“麵子”“地麵”“桌麵”“門麵”都還用“麵”。(“臉”本來隻指“目下頰上”那一小塊兒,所以從“臉”這方麵看,又是意義擴大,跟“嘴”一樣。)

看文言跟現代口語的同異,第二個方麵是文法。文言的文法大體上跟現代口語相去不遠,值得說一說的有以下三點。

一點是文言裏語詞的變性跟活用很普遍。動詞用成名詞的例子如“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形容詞用成名詞的例子如“摧‘枯’拉‘朽’”“乘‘堅’策‘肥’”。名詞用來修飾動詞的例子如“豕‘人’立而啼”。名詞變動詞的例子如“‘衣冠’而見之”“慎勿‘聲’”。形容詞變動詞的例子如“敬鬼神而‘遠’之”“相公‘厚’我‘厚’我”。形容詞跟名詞變動詞,有“以……為”意義的例子如“滕公‘奇’其言”“孟嚐君‘客’我”。名詞、形容詞跟一般動詞變成有“致使”意義的動詞的例子如“適燕者‘北’其轅,適越者‘南’其楫”“‘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

又一點是文言句子裏各部分的次序跟現代口語有些差別。文言裏疑問代詞作賓語,就倒過來放在動詞之前,如“子‘何’恃而往?”“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否定句裏代詞作賓語,也倒過來放在動詞之前,如“時不‘我’待”“蓋有之矣,我朱‘之’見也”。還有一種倒裝的格式,在賓語跟動詞中間插個“之”或者“是”,如“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君人者將禍‘是’務去”。這類句子又往往在前頭有個“唯”,如“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唯’耽樂‘之’從”“除君之患,‘唯’力‘是’視”。還有,“以”的賓語也常常倒過來放在前頭,如“‘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一般的賓語倒裝,或者為了加重,或者為了賓語太長。現代口語也常常應用這個格式,如“這兒的事情,你不用管”。可是在文言裏,常常在動詞之後補一個代詞,如“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除了賓語倒裝,文言裏的“以……”“於……”往往跟現代口語裏的“拿……”“在……”位置不同,如“與以錢”(現代口語說“拿錢給他”);“動之以情”(“拿感情打動他”);“遇之於途”(“在路上遇見他”);“雜植竹木於庭”(“在院子裏種了些竹子樹木”)。可是跟現代口語位置相同的也不少,如“以天下與人”(“把天下給別人”);“能以足音辨人”(“能夠憑腳步聲音辨別是誰”);“寓書於其友”(“寄信給他的朋友”);“於心終不忘”(“在心裏一直忘不了”)。

第三點是文言句子裏備部分的省略。先說主語的省略。這是文言裏跟現代口語裏同樣常見的,也許文言比現代口語更多,因為文言裏少了一個可以用作主語的第三身代詞(“之”跟“其”不用作主語,“彼”又語氣太重),除了重複前麵的名詞,隻有省去不說。尤其應該留意的是不止一個主語省略的時候,如“郤子至,請伐齊,晉侯不許;〔〕請以其私屬,〔〕又不許”。其次說賓語的省略。第一個動詞之後的賓語,兼作第二個動詞的主語的,常常省略,如“勿令〔〕入山”“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以”“與”“為”“從”後頭的賓語常常省略,如“以〔〕攻則取,以〔〕守則周,以〔〕戰則勝”“聊以〔〕答諸生之意”“不足與〔〕圖大事”“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八齡失母,寢食與父共,從〔〕受國文,未嚐就外傅”“時過其家,間從〔〕乞果樹”。賓語後頭跟著“以……”或者“於……”的時候,那個賓語也常常省略,如“餘告〔〕以故”“其畜牛也,臥〔〕以青絲帳”“取大鼎於宋,納〔〕於太廟”“家貧無書,則假〔〕於藏書之家而觀之”。其他省略賓語的例子如“主人恐其擾,不敢見〔〕”“張建封美其才,引〔〕以為客”“褚公名字已顯而位微,人多未〔〕識”“熙寧中高麗入貢,所經州縣,悉要地圖,所至皆造〔〕送〔〕”。省略主語跟賓語之外,“以”跟“於”這兩個介詞也常常省略。省略“以”的例子如“陳人使婦人飲之〔以〕酒”“客聞之,請買其方〔以〕百金”“群臣後應者,臣請〔以〕劍斬之”。省略“於”的例子如“予自束發讀書〔於〕軒中”“飲〔於〕旅館中,解金置〔於〕案頭”“秦始皇大怒,大索〔於〕天下”。末了兒,還得說一說“曰”的主語常常省去,有時連“曰”都省去了,如“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陳相〕曰:‘然。’〔孟子曰:〕‘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陳相〕曰:‘否,許子衣褐。’〔孟子曰:〕‘許子冠乎?’〔陳相〕曰:‘冠。’……”1

以上說的三點:語詞的變性跟活用很普遍,句子裏各部分的次序跟現代口語有些差別,句子裏各部分的省略,都是文言的文法方麵的事兒。咱們熟習的是現代的語法,對於文言裏那些特殊的文法,第一要處處咬實,不讓滑過,才可以得到確切的了解。第二要熟習那些文法,像熟習現代的語法一樣,閱讀的時候才可以順流而下,不生障礙。

看文言跟現代口語的同異,第三個方麵是虛字。這可以說大多數全不相同,得逐個逐個地學。因為全不相同,必須深切的體會,知道某一個虛字在某種場合跟現代口語裏的某一個語詞相當;進一步,必須熟習那些虛字,念下去就能夠正確地通曉,才有用處。要知道某一個虛字跟現代口語裏的某一個語詞相當,查字典是一種辦法。如果能夠收集若幹句子來看某一個虛字的用法,那就更好。字典下一個定義作一條注解就是這麼來的,附列的例句可往往隻有一句兩句,讀者自己收集若幹句子在一塊兒來揣摩,更可以把所謂某種場合的情況認得真,不隻是受動得記住。文言裏常用的虛字也不太多,不過一兩百個,每個虛字可往往不止一個意義,一種用法。能照前麵說的方法做,把一兩百個常用的虛字的每個意義每種用法(不管那些生僻的)都認得真,同時也就熟習那些虛字了。當然,字典還是可以查,人家也不妨請教。2

辨別文言跟現代口語的同異到了家,在現代文的寫作方麵也多少有些好處。咱們寫的是現代文,依據的是現代口語,最後的目標在寫得純粹,能夠上口,能夠入耳,一部分寫作的人沒有顧到純粹不純粹的問題,過去的教養跟平時的閱讀又離不開文言的影響,寫起文章來就不免亦文亦白,不文不白。這樣的文章隻能看,不能說,不能聽,親切的感覺多少要減少一部分。固然,現代口語要求它盡量豐富,可以從多方麵去吸收。文言也是可以吸收的一個方麵,隻要行得開,大家說得慣就成。語詞如“醞釀”,語式如“以……為……”,本來是文言成分,現在都轉成口語成分了。但是,文言成分裏頭有決不能轉成口語成分的,譬如文言連詞“則”,現在在文章裏用得相當廣了,可還沒有人在談話或者演說的時候用過,可見這個“則”沒法兒吸收。硬把沒法兒吸收的吸收過來,收不到豐富語言的功效,倒發生了語言不純粹的毛病。唯有認清楚語言發展的情況以及文言跟現代口語的同異,才不至於發生這樣的毛病。再說,咱們現在還不能廢掉漢字不用,但是為了種種的理由,將來總得廢掉漢字,改用標音的新文字。用了標音的新文字,寫一些不能說不能聽的文章,那時連作者自己也會看不懂自己昨天寫的文章的,何況叫別人看。為給將來改用新文字鋪平道路起見,咱們現在就得有意識地把文章寫得純粹。寫純粹的口語,能說又能聽——單就文體來說,這樣的文章才是名副其實的現代文。

關於語文學習方麵的話到這兒為止。我們在前麵說過,編選這個本子的時候也有思想政治的標準,希望同學們掌握住標準,真正做到批判地接受。至於語文學習方麵,這兒不過說個大概,舉些例子,希望同學們自己去類推。不單在閱讀這個選本的時候,就是閱讀其他文言的東西也隨時留意。臨了兒,我們重複“現代文之部”的序文裏說過的,“請不要忘了一年之後估量自己的成績。”

1950年4月10日作

署名葉聖陶

讀書二首

應祖璋囑,題贈閩省之科普刊物。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矻矻複孜孜,書我不相屬。

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

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其精既在我,化為血與肉。

斯得讀之用,書可束高閣。

外此複有說,讀書豈雲足?

尚有若幹書,猶未經寫錄,

或由理未明,或由見未熟;

此雖不名書,並宜縈心目。

莊雲知無涯,無涯寧退縮?

偉哉唯人類,探索永相續。

善讀未寫書,不守圖書館;

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

知常與察變,齊下操雙管,

心之官則思,至理終必闡。

緬懷達爾文,早歲抱宏願,

航海曆諸洲,動植兼究探;

同中乃有異,其異何由判?

又複考化石,於焉察古遠;

從知簡趨繁,生命實一貫。

煌煌進化論,厥功達翁冠;

教宗神異說,一一如冰渙。

裨益於人類,其量寧可算?

1980年6月20日作

刊《科學與文化》1期

署名葉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