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中惟二十八篇是真書,宜精讀,但其文佶屈聱牙,不能成誦亦無妨。餘篇屬晉人偽撰,一瀏覽便足。(真偽篇目,看啟超所著《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日內當出版。)
此書非看注釋不能解。注釋書以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注疏》為最好。
逸周書
此書真偽參半,宜一瀏覽。
注釋書有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頗好。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 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撰,尚難斷定。惟書中製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
注釋書有孫詒讓《周禮正義》最善。
考信錄 崔述著
此書考證三代史事實最謹嚴,宜一瀏覽,以為治古史之標準。
資治通鑒
此為編年政治史最有價值之作品,雖卷帙稍繁,總希望學者能全部精讀一過。
若苦幹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幹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吾少時曾用此法,雖無成書,然增長興味不少。)
王船山《讀通鑒論》,批評眼光,頗異俗流;讀《通鑒》時取以並讀,亦助興之一法。
續資治通鑒 畢沅著
此書價值遠在司馬原著之下,自無待言。無視彼更優者,姑以備數耳。
或不讀正續《資治通鑒》而讀九種《紀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則彼,必須有一書經目者。
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 皇朝文獻通考
三書卷帙浩繁,今為學者摘其要目:《田賦考》《戶口考》《職役考》《市糴考》《征榷考》《國用考》《錢幣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四裔考》,必讀。《王禮考》《封建考》《象緯考》,絕對不必讀。其餘或讀或不讀隨人。(手邊無原書,不能具記其目,有漏略當校補。)
各人宜因其所嗜,擇類讀之,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者則讀前七考。餘仿此。
馬氏《文獻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創作,應舉《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資料較豐富耳。吾輩讀舊史,所貴者惟在原料,爐錘組織,當求之在我也。
《兩漢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可與《通考》合讀。
通誌二十略
鄭漁仲史識史才皆邁尋常,《通誌》全書卷帙繁,不必讀。《二十略》則其精神所聚,必須瀏覽。其中與《通考》門類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校讎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鑒》《通考》,已浩無涯涘,更語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學者幾何不望而卻走?然而二十四史終不可不讀,其故有二:(一)現在既無滿意之通史,不讀二十四史,無以知先民活動之遺跡。(二)假令雖有佳的通史出現,然其書自有別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終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終久仍為國民應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