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收到老師負麵反饋時的話術(3 / 3)

“成績下降了,最難過的就是你自己了。你有沒有反思過為什麼成績會下降呢?”

“你最近成績下降了呢!是學習方法不正確,還是學習內容很吃力呀?”

“成績下降了,你心裏肯定很失望、很難過吧?之後你要調整學習方法嗎?”

“媽媽知道你平時學習是很努力的,成績下降肯定不是因為你不努力,想跟媽媽聊聊嗎?”

實際上,孩子成績下降,就算家長不提醒,孩子自己也能意識到。這種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應該是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並和孩子一起探討成績下降的原因,引導孩子思考並製定好的方法和對策。

當老師打來電話說“孩子逃課了,沒去上學”時,大多數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安危,還會對孩子逃課的行為表示憤怒。而且在孩子平安回家後,常常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逃課的行為上,要麼給孩子嚴厲的懲罰,要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教,強調“讀書如何如何好,不能逃課”等。無論是懲罰還是說教,很多家長都難免會對孩子說一些不太合適的話術,比如:

“你膽子大了,都會逃課了!不得了了。”

“你逃課去幹什麼了?你為什麼要逃課?”

“誰教你逃課的?”

“你逃課去哪兒了?你知不知道外麵很危險?萬一你出了意外怎麼辦?”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現在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逃課是在自己害自己。”

上麵這些話術把重點都放在了質問和教導孩子上,是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居高臨下地數落孩子的話語,這樣很可能引起孩子反感,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或厭學。其實,孩子逃課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點。

1.孩子遲到了,怕被老師批評,不敢去上課,幹脆選擇逃課。

2.孩子遇到了挫折,不想去上課,如被欺負、被排擠、壓力大、成績不理想等。

3.孩子自控力差,貪玩。

4.孩子厭學,不想去學校。

5.孩子不喜歡某位老師,不想去上課。

在老師反饋孩子逃課沒去上學時,家長務必保持理智和冷靜,平等、平和地與孩子對話,才有可能使孩子敞開心扉,主動說明逃課的原因,這樣家長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幫助。下麵是給家長的一些話術建議。

“老師說你逃課了,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逃課嗎?”

“老師說你逃課了,媽媽很擔心你,生怕你遇到危險。你逃課去哪兒了呢?”

“你在學校過得不愉快嗎?怎麼突然就逃課了呢?”

“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逃課的,能告訴媽媽你逃課去做什麼了嗎?”

絕大多數孩子都知道逃課不對,不能逃課。所以,當孩子出現逃課行為時,家長無須再對孩子進行數落或責怪,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搞清楚孩子逃課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逃課的問題。

當家長因為孩子打架被老師請到學校時,大多都會非常生氣,有些急躁的家長甚至不問青紅皂白,就怒氣衝衝地當眾訓斥、質問孩子,他們可能會對孩子說:

“你怎麼又打架了?你咋這麼不懂事呢?”

“我送你去學校,是讓你去學習,不是讓你去打架的。”

“我有沒有跟你說過在學校不許和同學打架?”

“你為什麼要打架?你書讀得很好嗎?”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能打架,不能打架,你把我的話當耳旁風了嗎?”

其實,家長這種粗暴的訓斥和質問,非但不能使孩子對打架這種行為進行反思,反而會引發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衝突,不利於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其這樣,家長不妨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試著去了解孩子打架背後的原因。一般來說,孩子打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孩子希望通過打架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使同學看到自己,尊重自己。

2.同學之間發生小摩擦,彼此都不想道歉,最後情緒激動,矛盾升級,就選擇用武力解決。

3.孩子選擇打架,是為了報複他人。

4.父母平時在孩子麵前常常表現出暴力行為或習慣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打架不過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

當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與同學打架時,家長訓斥、質問孩子也好,安撫、詢問原因也罷,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日後能夠理智處理事情,不再采用打架這種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那麼,當得知孩子和同學打架時,家長應該怎麼與孩子溝通呢?在這種情境中,哪些話語更合適呢?下麵是給家長的一些話術建議。

“打架不僅會傷害彼此,還解決不了問題,媽媽希望你能吸取教訓。”

“孩子,需要媽媽給你一個擁抱嗎?媽媽知道你本意並不想打架。”

“媽媽希望你能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能夠杜絕打架等暴力行為的發生。”

“現在是和平年代,遇到問題時咱應該選擇更友好的方式去處理,而不是打架,你覺得呢?”

“你肯定也希望和大家好好相處吧?媽媽知道你是因為自己被冒犯才動手打人的,但媽媽認為動手不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你認為呢?”

上麵的這些話術可以激發孩子的獨立思維,引導孩子主動思考打架對解決問題的意義,因為它是建立在親子關係平等的基礎上的,要比父母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打架不對的方式柔和許多,而且也更容易使孩子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