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做作業,是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不良情緒常常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表現而不受控製,比如,孩子一做作業就要上廁所、經常犯同樣的錯誤、知識點一問三不知等。家長的情緒一旦不受控製,說出的話語也常常會比較粗暴,甚至極端消極。這類話術通常有哪些呢?除了這些話術之外,家長還可以說哪些良性的話術呢?
孩子一寫作業就要上廁所、喝水、吃水果,就是不願意在書桌前坐下來。遇到這種情況,不少家長總忍不住想發火,有時還會說出一些不太合適的話,比如下麵這類話語。
“怎麼一做作業,你就那麼多事兒呢?”
“你這作業什麼時候才能開始做呢?”
“你快點給我坐下來寫作業!”
“別磨蹭了,你看看這都幾點了?趕緊寫作業吧!”
“我跟你說,不寫完作業,你不許睡覺!”
家長若是用上麵所列舉的這些話術來與孩子溝通,非但很難使孩子乖乖地坐在書桌前寫作業,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親子間的隔閡增大。那麼,孩子為什麼一做作業就想上廁所、喝水、吃水果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作業太多,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因此孩子有抵觸情緒。
2.作業太難,因此孩子心理壓力大,精神緊張。
3.孩子不喜歡寫作業,尋找借口逃避寫作業。
4.孩子精力不濟,注意力渙散。
在沒有搞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想坐下來做作業之前,家長先不要急著指責和命令孩子,不妨試試用下麵的話術與孩子溝通。
“你打算幾點開始寫作業呢?”
“你坐下來寫作業吧!媽媽在旁邊看書陪你,你要是遇到難題,可以隨時向媽媽求助。”
“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現在不坐下來認真寫,那你要麼選擇今晚晚睡,要麼選擇明天自己向老師解釋,你自己拿個主意吧!”
“你寫完作業後,爸爸陪你看你最愛看的動畫片,好嗎?”
“跟媽媽說說,你為什麼總在做作業時去廁所呢?是因為作業太難了嗎?”
家長話術的合適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孩子是否會形成“一做作業就想上廁所”的條件反射,進而影響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家長要巧妙地借助話術引導孩子發現做作業的樂趣,幫助孩子克服做作業的困難,讓孩子有意識地改掉一做作業就想上廁所的習慣。
家長在輔導作業時,可能常常會遇到孩子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的情形。同樣一個知識點,不論家長反複強調了多少次,孩子依然會做錯。這種時候,家長的情緒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極易對孩子說一些不太合適的話術,比如:
“這個知識點我講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不會啊?”
“你咋這麼不長記性呢?同樣的錯誤還要犯多少次?”
“你這樣怎麼行?成績怎麼會好?”
“你怎麼又錯了,做作業都不動腦子思考的嗎?”
這些以“你……”開頭的話術,大都具有強烈的指責和批評的語氣,極易使孩子感到恐慌,從而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所犯的錯誤上,不利於幫助孩子解決常犯同樣錯誤這個問題。其實,導致孩子常犯同樣錯誤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四個。
1.知識點太難,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水平。
2.做題時分心,對知識點似懂非懂,理解不透徹。
3.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態度嚴肅,孩子為了盡快逃離這種氛圍,選擇不懂裝懂。
4.孩子缺乏反思能力,做錯了不懂反思,也不查找原因,最終一錯再錯。
孩子總在同類型的題、同樣的知識點上犯同樣的錯誤,的確很讓人生氣。但是,生氣終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家長在遇到孩子總犯同樣的錯誤時,務必先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運用合理的話術引導孩子分析犯同樣錯誤的原因。下麵是給家長的一些話術建議。
“我發現你總在這個知識點上出錯,是因為這個知識點太難了嗎?”
“總犯同樣的錯誤不好,咱們一起來找找犯錯的原因,好嗎?”
“你經常在這類題型上犯錯,是因為太心急,沒有等到讀完題目就急著動筆,從而忽視了後半句話的意思,是嗎?”
“為什麼你總在這裏犯錯誤呢?是知識點不懂,還是注意力沒集中啊?”
針對孩子常犯同樣錯誤的情形,家長要保持平常心,切忌對孩子大吼大叫,更不要用言語來攻擊孩子,以免孩子因為緊張、害怕而說謊,不懂裝懂,最終導致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
遇到孩子一問三不知的情形時,家長常常會氣不打一處來,進而會對孩子說一些有損身心健康的話術,比如:
“你上課帶耳朵了嗎?你都聽了什麼?”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幹脆你這書也別念了。”
“你怎麼啥都不會啊?你這書都讀哪兒去了?”
“你肯定是在課堂上開小差了,不好好聽課,你想什麼呢?”
上麵這些話術大都把孩子一問三不知的原因歸結到了孩子身上,這是非常片麵和粗暴的,對孩子很不公平,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導致孩子一問三不知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