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社交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和“壞”孩子玩在一起,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與朋友發生衝突,喜歡攀比,兄弟姐妹之間愛爭吵,等等。在麵對這些問題時,家長經常會出言幹涉,然而哪些“言”屬於不太恰當的呢?恰當的“言”又該怎麼說呢?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和優秀的好孩子玩在一起,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有個學習的榜樣,從而變得更優秀。所以,當孩子與家長眼中的“壞”孩子玩在一起時,家長常常會因為害怕孩子被帶“壞”而使用一些不恰當的話術來阻止孩子的社交,比如:
“你交的那些朋友,一看就不是什麼好孩子,以後你必須離他們遠點,可千萬別被帶壞了。”
“跟你講過多少遍了,不要和‘壞’孩子玩,會學‘壞’的,你不長記性嗎?以後不許再和他一起玩了!”
“以後不許你和成績不好的‘壞’孩子玩,聽見了嗎?”
“你和那些‘壞’孩子一起玩,除了學一堆壞毛病之外,還能學到什麼?”
在孩子應該交什麼朋友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家長表現得都很現實和功利,他們總是運用自己的社交觀念來要求孩子,一旦孩子有所違背,他們就會粗暴地嗬斥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社交觀念做出改變。然而,很多時候,家長越是嗬斥,越是讓孩子做出改變,孩子就越不聽,親子關係也因此變得越緊張。其實,在和誰玩這個問題上,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父母不妨花點兒時間聽聽孩子的想法,找找孩子和“壞”孩子玩在一起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孩子與“壞”孩子玩在一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壞”孩子身上有吸引孩子的閃光點。
2.孩子缺少朋友,隻有“壞”孩子願意跟孩子做朋友。
3.“壞”孩子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4.“壞”孩子與孩子有著相同的興趣、性格和信念。
在不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和“壞”孩子玩在一起之前,家長最好不要大張旗鼓地給孩子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更不要抱著“我讓你不要跟×××玩,都是為你好”的態度去強製中斷孩子的社交。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平等地和孩子探討什麼是“壞”孩子,該不該與“壞”孩子交朋友以及為什麼不要和“壞”孩子交朋友,積極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下麵是給家長的一些話術建議。
“來來來,咱們探討一下,什麼樣的朋友是‘壞’朋友?”
“媽媽認為交朋友在你這個年齡非常重要,尤其是選擇跟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你覺得該不該與‘壞’孩子交朋友呢?”
“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會和老師口中的‘壞’學生成為朋友呢?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媽媽覺得你的好朋友脾氣有些暴躁,遇事不太冷靜,常常會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因為這一點,媽媽不希望你繼續和他玩。當然,交朋友是你的自由,這隻是媽媽給你的一個建議,決定權還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在交朋友這個問題上,孩子不像家長那麼理智,家長更多的是站在“這個朋友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的角度,從成績、家庭背景、價值觀、為人處世、他人評價等各方麵來評判這個朋友是否值得孩子去交。但孩子可能就是因為兩人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話語、合得來的性格,就和對方成了朋友。換句話說,孩子和什麼人成為朋友,其實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鼓勵孩子自由社交的同時,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引導孩子健康社交。
分享是孩子與同齡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保障。正因為如此,家長才會在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的時候表現得十分生氣和擔憂,有些家長甚至會用一些不恰當的話術來給孩子貼各種消極標簽,比如:
“你這麼自私,肯定沒有人願意和你玩。”
“我看你並不是不願與他人分享,而是沒有朋友可以分享吧!”
“你這麼自私,難怪會沒有朋友。”
“你這麼小氣,以後誰還會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
“你再這麼自私,媽媽就不愛你了。”
“自私”“沒朋友”“小氣”等都是某些家長在孩子不願與他人分享時,貼在孩子身上的消極標簽。這些標簽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使孩子不願分享的行為變本加厲。那麼,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呢?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