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某些行為總會令家長很生氣,也很頭疼,比如,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的、未經允許就拿了家裏的錢、挑食偏食、不主動跟長輩打招呼等。每到這種時候,一些不合適的話術就會從家長的嘴裏蹦出。那麼,這類不合適的話術有哪些呢?家長應該怎麼說才合適呢?
在許多家長看來,亂糟糟的房間使人看起來很不舒服,而且極易影響人的心情和注意力。在看到被孩子搞得亂糟糟的房間時,很多家長都會感到身心疲憊,總會忍不住訓斥孩子幾句,從而會對孩子說一些不合適的話術,比如:
“你看看你的房間都亂成什麼樣了,也不知道收拾收拾。”
“你就不能稍微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嗎?”
“你這房間比垃圾堆還亂,簡直不是人住的,趕緊收拾一下!”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要保持房間整潔,你看看你這房間都快趕上‘豬窩’了。”
“連收拾房間這麼簡單的家務活都不做,你說你將來還能有什麼大出息呢?”
上麵這些話術對說服孩子做家務、整理房間的效果其實並不理想,反而會造成一些負麵影響,比如,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認為父母過於嘮叨或要求太多,等等。很多時候,絕大多數家長都隻是因為看到房間亂糟糟的表象而對孩子進行訓斥,常常忽視導致孩子弄亂房間、不做家務的真正原因。這些原因有以下三點。
1.家長平時總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不會做家務。
2.孩子本來想參與家務活,家長卻因孩子笨手笨腳而直接上手替孩子做,導致孩子形成了極強的依賴心理。
3.孩子並不在乎房間是否整齊。
在孩子把房間搞得亂糟糟的時候,家長不妨借此機會讓孩子從整理自己的房間開始,引導孩子學習做家務,提高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可以嚐試用下麵的話術對孩子進行引導。
“房間有點亂了,你要不要跟媽媽一起收拾一下?”
“媽媽看到你這亂糟糟的房間,心情不太好,你能收拾一下嗎?”
“你可以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嗎?如果遇到不會收拾的地方,你就告訴媽媽。”
“你這房間有些亂,如果你能稍微整理一下,看起來就會舒服了,而且還會減少細菌的滋生呢!你要不要試試呢?”
針對孩子弄亂房間這種現象,家長不要一味地強調孩子不應該把房間弄亂或對孩子進行批評,而要關注到其背後的原因,可以借助話術來引導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幫助孩子提升家務處理的能力,讓孩子變得更加自立。
對於孩子在沒有告知家長,未征得允許的情況下,就拿走家長放在家裏的錢的行為,許多家長的態度是憤怒的。即便他們不打孩子,也少不了會對孩子進行一番語言訓斥。下麵列舉一些常見的家長攻擊孩子的話術。
“你竟然學會‘偷’錢了?什麼時候學的?跟誰學的?”
“你知不知道這種不經允許就‘偷’拿他人錢物的行為是犯法的,是要被抓進少管所的。”
“說說看,你‘偷’這些錢幹什麼?”
“你這種就屬於‘偷竊’行為,就應該交給警察來管。”
“小小年紀就不學好,都敢‘偷’錢了啊!”
有些家長常常會將孩子沒經大人允許,就拿家裏的錢的行為與“偷竊”“學壞”“犯罪”等負麵詞彙聯係起來。常常抱著“你說什麼我都不聽,我隻知道你‘偷’東西了”的態度,強行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根本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其實孩子不經家長同意,就從家裏拿錢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五個。
1.孩子可能在學校遭到了校園霸淩,拿錢是為了保護自己。
2.為了和同學攀比,孩子拿家長的錢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
3.孩子對“偷”和“拿”沒有概念,認為家裏的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4.家長不給孩子零花錢,孩子隻好選擇在大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地拿。
5.孩子想通過拿錢來獲取家長的關注。
在不知道孩子從家裏拿錢的原因之前,家長應該先保持理智和冷靜,然後再用平和的話術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拿錢的動機。下麵是一些供家長參考的話術建議。
“你為什麼要拿錢呢?是零花錢少了,還是遇到什麼事情了?想跟媽媽聊聊嗎?”
“如果你需要錢,可以向爸爸媽媽說明,隻要需求合理,爸媽都會給你,但是不能不經允許就自己拿。”
“家裏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可以隨便拿的!比如錢就不可以,需要經過爸媽的同意才能拿。”
“哎呀,最近爸媽工作太忙了,冷落你了吧?你看,連你的零花錢都給忘了,真是不應該啊!”
孩子沒有經過大人的允許,就拿了大人放在家裏的錢,家長為此感到生氣、憤怒,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家長切不可因為生氣、憤怒就對孩子又打又罵,甚至將此事上升到孩子的人品、道德等問題上,以免使孩子產生深深的焦慮、恐懼、無助等情緒,從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