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我應邀出席“奉節與三國文化討論會”,來到這座具有兩千三百年曆史的江城。奉節,古稱夔州。在古老的街道上漫步躑躅於“皇思樓”前甘夫人墓旁的相思樹下;站在三峽入口處的夔門之巔,看浩浩長江,如萬丈巨龍,沿著如畫似夢的秀麗峽穀,蜿蜒而去……禁不住浮想聯翩。嗬,奉節,奉節,在曆史的長河中,曾多少次卷起浪千疊;夔州,夔州,這兒曾停泊過多少我們民族文化的巨人之舟;夔門,夔門,牽動過多少人的思古幽情!
隨著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風行天下,劉備為情同手足的關羽報血海深仇,親率大軍伐吳,慘敗彝陵,退守白帝城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這是一段真實的曆史。曆經滄桑,無聲的曆史塵埃,早已掩埋盡白帝城上劉備當年的宮室行轅、旗鼓畫角,以及劉備的一腔怒火、愁眉深鎖。但是,今日的白帝城依舊屹立於藍天白雲下,劉備曾經千百次“憑欄處,瀟瀟雨歇”的群山依舊,夔門依舊,日夜奔流不息的長江濤聲依舊。不管您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登上這白帝城,看夔門拔江而起,“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雄偉氣勢,遙想劉備當年,南征北戰,仁義兼備,叱吒風雲,成了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並受到這二位英雄欽敬的大英雄,“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的淩雲豪氣,將油然而生,使您的心胸頓時開闊,稚氣、暮氣、嬌氣、脂粉氣,當為之一掃而空,起碼也是卻之半矣。我在白帝城上的白帝廟前,驚喜地看到一棵高達數丈的合歡樹,正盛開著,燦如雲霞。這是我生平走南闖北見到的最高大的合歡樹。合歡,又名青裳、夜合、合昏等。晉代學者崔豹的《古今注》謂:“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謂合歡能“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願劉備魂兮歸來,看一看這開滿枝頭的合歡,老英雄被重創的心靈,當會受到溫馨的撫慰。也願海內外的遊子,在這棵合歡樹前駐足,凝神端詳,當能領悟:世間什麼最珍貴?正是合歡花象征的“和心誌”,“歡樂無憂”。朋友,江山如畫,夔州多情,願您的錦繡年華,與合歡同在。
奉節又名詩城。多麼悠雅、迷人的名字!這是真正的實至名歸。“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仙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千古絕唱,是國人最熟悉的唐詩之一,選入小學教科書,雖三尺童稚,也會高聲吟誦。北魏學者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載謂:“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九絕。”這是對一千二百年前三峽風光的生動描繪。由此可見,李白《早發白帝城》詩中大氣磅礴、豪情萬丈的詩句,實際上是對當年三峽舟行如電馳、陣陣猿啼在山間回響情景的真實寫照。當然,此詩更洋溢著李白特別歡樂的情懷。這是因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長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白帝城時,忽然遇赦獲釋,回到江陵。這從天而降的喜訊,興奮、愉悅的重獲自由感,在他的筆下怎能不奔騰而出,一瀉千裏!今天,我們站在白帝城上,或在穿過夔門的舟中,想象李白當年一邊連浮數大白,一邊揮筆寫詩的激動情景,誰又能不為之深深感染?更使奉節人引以自豪的是,詩聖杜甫,曾在奉節的青山綠水間,居住達一年零八個月之久,寫詩達四百三十七首之多,僅吟詠白帝城的,即有十多首。雖然歲月的江河,已經流淌了一千二百多年,但杜甫所描寫的奉節山川風貌、田園景色,仍“風景依稀似舊年”,甚至他幾次搬遷過的住處,經奉節研究杜甫的專家胡煥章先生考證,都可——指認。杜甫在奉節留下的詩篇,不乏杜詩中的珍品、中國詩史上的瑰寶。如《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以及《上白帝城》、《夔州歌十絕句》、《古柏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等。當然,杜甫是在國事日非、社會動亂、烽火連綿的苦難歲月裏,來到夔州的。心係天下蒼生的詩人,常常憂心如焚。“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翠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這樣辛酸的詩句,真使人不堪卒讀。曆史艱難、沉重地翻過了一頁又一頁,今天的晴空萬裏、草木華滋,是多麼來之不易!李、杜去後有來者,白居易、劉禹錫、蘇洵、蘇軾、高啟、楊慎、王夫之、郭沫若等著名詩人,都在奉節留下了屐痕處處、不朽詩篇,曾任夔州刺史的大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民歌體竹枝詞,更是膾炙人口、至今傳頌不衰的詩苑奇葩。穿過曆史的隧道,展開形象思維的羽翼,讓我們在奉節與李白、杜甫、劉禹錫等詩翁同酌、共詠、齊舞,這是何等的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