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倀望永寧古衛城(1 / 1)

春末夏初,我應邀赴石獅市參加“永寧古衛城學術研討會”。今天的石獅,因服裝、製鞋業的發達,名震遐邇。但是,在600多年前,這裏不過是一個小漁村,屬於當時東南沿海的軍事要地永寧衛管轄。永寧衛城,奉朱元璋為首的中央王朝之命築成,以後在永樂、正統年間,又陸續擴建,城高二丈一尺,有五座城門,各門上均有敵台。離永寧衛城不遠處,就是宋元以來非常著名的航海建築姑嫂塔。在塔畔遠眺,金門島盡收眼底。因此,不難想象,永寧衛城與金門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勢,位置的重要不言而喻。

會議承辦單位的負責人林佳耀先生,及陳世雄副教授,陪同我和北師大曆史係的同行顧誠教授,參觀永寧古衛城遺址。悵望眼前僅剩300多米長的古城殘垣,及因遭汙染已成黑溝的護城河,禁不住思緒萬千。

這座古衛城,曾經有過光榮的抗倭史。早在元末明初,倭宼已經開始在我國沿海,特別是在東南海上武裝走私,燒殺劫掠。當初設衛城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防倭。永寧衛城的軍民,同仇敵愾,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一舉擊退來犯的倭寇;永寧衛城指揮使杜欽爵更是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樓,指揮若定,日夜固守。賊不得入,隻能望城興歎,恨恨而歸。

這座古城,也是永寧人民飽受倭寇洗劫的血淚見證。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月,由於衛所製度固有的“兵農合一”的體製,違背了社會發展兵農分家的原則,必然走向衰弱;更由於衛城指揮使王國瑞玩忽職守,將敵情置於腦後,導致倭宼偷襲破城,“大掠數日而去”。尤其令人扼腕的是,這一次血的教訓,竟未能使其糨糊腦袋清醒過來,組織軍民備戰,釀成在三月倭寇再陷衛城,很多軍民“為其殺傷幾盡”的慘禍,衛城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至今永寧鎮居民,提起當年倭寇殺人放火、俗稱“洗街”的暴行,仍覺切膚之痛。故老相傳,在永寧城隍廟後殿院前的石階上,留著點點血跡,這是一位抗倭將軍留下的;城破後,他率領官兵繼續殺敵,終因寡不敵眾,無力回天,痛心疾首地跑進城隍廟,磕階身亡,滿階滴血。在參觀這座城隍廟時,我在這塊石階前憑吊良久。民間傳說往往深藏著曆史的蹤影。我想,如果真有其事,這位將軍應當是弘治十五年(1502)指揮永寧衛城軍民,誓死抗倭,城陷後為國盡節的永寧衛鎮撫尤天爵。隻是因年代久遠,地方父老把他誤傳為明末的一位將領了。這塊血染的石頭,是永寧古衛城悲壯曆史的形象化見證。

我在永寧古衛城的遺址上躑躅,咀嚼著永寧二字的內涵。我國稱永寧的地名並非一處,較著名的就有江西銅鼓縣的永寧街,寧夏的永寧縣。永寧,寄托著人們美好的向往:永遠安寧,天下太平。但是,人間多少太平夢,盡付曆史硝煙中?即以永寧古衛城而論,一毀於明代倭寇,二毀於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的遷海令,清政府為了對抗台灣的鄭成功抗清政權,下令在東南沿海堅壁清野,將人民城郭內遷30裏,廢棄永寧衛城,用今天的眼光看來,這是中華民族內部兄弟鬩於牆的惡果,令人痛惜。而到了解放初,這裏又成了與逃到台灣去的蔣介石勢力相對抗的海防前哨,解放軍戰士將古衛城的城磚拆掉,用以築工事。最終使古衛城淪為滿目蒼涼的廢墟。

事實上,石獅市及永寧鎮的領導、居民、華僑——特別是華僑,已經下了決心,在永寧古衛城的遺址上,按照曆史的原貌,重建部分永寧衛城的城樓、城牆,並修建博物館,展覽永寧衛的史料、文物,讓人們永遠記住永寧古衛城過去的光榮、屈辱、血淚及當代永寧——不,當代中國人神聖的曆史使命。作為一名研究明史的曆史學家,我舉雙手讚成此舉,並呼籲海內外的熱心人士,共勸盛舉。

我堅信,也許不出一年,一個在烈火中新生的鳳凰“永寧古衛城”,將重新屹立在石獅的海灘旁,迎朝陽,送落日,看潮起潮落,聽海峽濤聲,注視風雲變幻,時時警鍾長鳴。嗬,石獅幸甚,國人幸甚!

200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