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之地,古曰梁州。 禹治其江,渟皋彌望,鬱乎青蔥,沃野千裏。
光看這個開篇,精確又文藝,就能看出揚雄的文筆功力。可是十年磨一劍的《蜀都賦》,“點擊量”遠遠低於他的預期。而這個時候,他已經年屆四十,個人事業和前途卻依然渺茫,出路在哪裏呢?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裏,揚雄不斷地叩問自己。在這場“中年危機”中,他決定最後一搏——去長安,當“京漂”!他要向他的偶像司馬相如學習,踏上他的前輩走過的駟馬橋,從金牛道去往前途未卜的長安。
揚雄剛到長安的時候,也是混跡各種文化圈,主要目的一是結交新朋友,建立人脈;二是秀一下自己的文章。是金子就會發光,很快揚雄就受到當時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的欣賞,成了王大司馬的專職秘書。漢代除了皇帝,最顯赫的就是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這三個官職,所以揚雄算是步上軌道了。後來,在其他人的推薦下,漢成帝也得知有這麼一個人才,一看他寫的文章,喜歡得不得了。就這樣,揚雄又當上漢成帝的文學侍從,開始專職給皇帝寫賦。《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三篇“爆文”一出,揚雄聲名大噪,正兒八經地躋身於主流文化圈。
頓開名韁與利鎖
剛剛當上黃門郎的揚雄卻給漢成帝上了封奏折,自請罰俸三年,到石室觀書。這奮鬥半生才謀得的功與名,揚雄為什麼說放就放,放著好好的公務員不做,他的心裏盤算的到底是什麼呢?
揚雄之所以在春風得意之際,選擇埋首石室,潛心著述,筆者認為其原因有兩大方麵:第一,他人的閑言碎語。在旁人眼裏,揚雄寫賦寫得再好,也不過就是給皇帝歌功頌德,拍馬屁罷了。事情其實並非如此,在揚雄這幾篇著名的大賦裏,有很多婉轉給皇帝提意見的陳述,但皇上卻是一個字兒聽不進去。久而久之,揚雄也覺得心累。第二,更為重要的是,思想的轉變。到後期,揚雄自己也對辭賦產生了懷疑,覺得辭賦是“雕蟲小技”,已經不想把自己的生命時光浪費於此。於是,他就一股腦鑽進哲學和思想的世界,想實現自己在學術上的雄心。這種轉型,也讓他從一個辭賦家開始向一個哲學家、思想家轉變。他當時每天就在天祿閣,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皇家圖書館裏研究學問,最後寫出了兩本極具含金量的書——《法言》和《太玄》。
揚雄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實際上是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和創新。這兩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揚雄後半生的心血之作,也正是這兩本著作,奠定了揚雄在後世被尊為“西道孔子”的崇高地位。由於揚雄長期掛職學習,以至於俸祿微薄,晚年生活常常捉襟見肘。據《漢書》記載,揚雄愛喝酒,但是因為生活拮據喝不上,於是就有不少人帶著美酒和菜肴來向他請教學問,這就是成語“載酒問字”的由來。
然而,即便如此自甘貧窮,主動遠離官場,甚至是明哲保身,揚雄最終還是沒能逃離政治的旋渦。公元11年,六十四歲的揚雄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被牽連到一樁政治案件中。當官差來抓他時,他一時情急便從樓上跳了下來,差點把自己給摔死。雖然後來排除了嫌疑,還被封了個士大夫,但是他心心念的卻是那本未完成的語言學著作《方言》。於是,揚雄在傷病中,繼續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請教他們的方言,最終完成了這本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語言學著作。這本書收錄了今天東到山東,西到甘肅,北到東北,南到四川乃至江浙一帶的方言共計一千餘字!揚雄六十多歲的年齡,在如此詭譎的政治環境中,能有這樣的著作問世,確實讓人欽佩。
葉落歸根,這位從金牛道走出去的一代巨儒,在他離開成都三十年後,帶著自己的雄心,沿著金牛道回到了他的故鄉。在寫完《方言》的第二年,揚雄就與世長辭。
縱觀揚雄一生,他的身上有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等“百科全書”一般的稱謂。在筆者看來,他是一個真正熱愛學問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去較真的研究型學者。“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他有天賦,但更有吃苦的精神;他不人雲亦雲,他有自己的堅持與信仰;他不畏權貴,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與自信。揚雄和他的錚錚鐵骨,已經深深嵌入兩千多年的蜀地文脈傳承之中,也在中國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人能像諸葛亮那樣讓人們長久不衰地懷念。人們欽佩他用兵如神的智慧,敬仰他忠肝義膽的拳拳之心。凡是諸葛亮留下足跡的地方,基本上都會有祭祀他的廟宇。在成都,除了武侯祠,地名、街名與諸葛亮有關的還有很多,金牛區就有不少與他有關的遺跡,其中一處叫作“諸葛廟”。這座廟如今就位於成都西門的九裏堤遺址公園,公園裏的古九裏堤堤壩也被稱為“諸葛堤”。
九裏長虹貫古今
九裏堤,光聽名字,你大概能猜到這裏得名是因為堤壩長九裏。其實,九裏堤,最早的名字叫縻棗堰,傳說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主持修建的蜀國防水工程。在九裏堤遺址公園,你依然可以看到諸葛廟和縻棗亭。之所以講是傳說,是因為九裏堤的修建不一定真的跟諸葛亮有關係,這事一直沒有定論,隻是民間都認為九裏堤是諸葛亮所建,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可能是人們實在是太喜歡、太崇拜諸葛亮了,從而形成“蜀人每事好歸諸葛亮”的風俗民情。
人們之所以將諸葛亮與九裏堤這樣的水利工程聯係在一起,不是毫無道理的。對成都人來說,諸葛亮是一位自帶“主角光環”的智者,是神一樣的存在。所以許多與諸葛亮無關的遺跡,也被老百姓們以“沾親帶故”的名義給命了名。成都人把九裏堤稱為“諸葛堤”也從一個側麵表明了諸葛亮治蜀功德無量、深入人心。君不見,諸葛廟的門口楹聯就這樣寫道:“瀝膽披肝,六經以來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諸葛廟
眾所周知,成都的整體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小河流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一個衝積平原。因為是平原,所以常常受水患的困擾。如何有效控製像野馬脫韁的洪水,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一直都是棘手問題,從大禹治水到開明王鱉靈拓峽,他們都為川西壩子的水利設施建設做出過貢獻。李冰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智慧,修建了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這種“二江並流”的格局,使得成都很長一段時間免除了水患災害。但是,這樣的水道格局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河水上漲或泛濫,依然會威脅城市的安危。這樣二江並流的格局,直到晚唐時期,一個軍事專家的出現,才發生了徹底改變。
對於成都來說,公元875年是一個幸運的年份。這一年,高駢被任命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駐防成都。高駢到成都後,深為成都城防憂慮:城市狹小,有城無壕,不利於防禦外敵。遇有敵襲,城外的老百姓又都擠進城區,井水不足,老百姓麵臨渴死的危險。於是,他很快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擴城開河!一來可以構築拒敵數十裏的防護工程體係,二來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水患問題。綜合考慮這兩個問題,高駢決定在城北,也就是現在金牛區所處的位置修一條防洪大堤,這個防洪導流堤就是縻棗堰。縻棗堰也就成了成都西北最重要的水利設施和抵禦外敵入侵的防護體係。
縻棗堰變“諸葛堤”
治蜀必先治水。凡是入蜀為官者,每個年度都要把整修水利和整治城市水係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經曆了前後蜀戰爭的摧毀,成都城市水利設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到了兩宋時期,作為“二江抱城”重要節點的縻棗堰,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基本喪失了防洪、導流功能,水灌西門、城區被淹這種事常有發生。好在沒過多久,成都又來了一位叫作劉熙古的政治家。這位成都知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一到成都就把重修縻棗堰這件事提上日程。他將原來的縻棗堰進行加寬、加厚、加長三重升級,基本解決了北宋時期成都的水患問題。後人為紀念他,修建了劉公祠。隻不過時間久了,劉公祠也被人漸漸淡忘。慢慢地,人們出於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便把劉公祠改成諸葛廟,縻棗堰也就變成了“諸葛堤”。到了明朝,縻棗堰的功能開始逐步退化,長堤也僅剩九裏,縻棗堰的名字就變成了現在的九裏堤。民國以後,由於河道、水量發生變化,九裏堤完全失去了防洪功能。20世紀80年代,九裏堤就僅存有三十多米長的土埂了,號稱“九裏長虹”的堤壩從此真正退出曆史舞台。如今,在這座遺址公園裏,我們依稀還能見到一段殘存的古九裏堤遺跡。
冷冰攝
盡管從史料上看,九裏堤與諸葛亮似乎並無直接關係,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之於九裏堤是蜀人的“鄉愁”。諸葛亮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位實幹家。他在擔任蜀國軍政要職期間,深知農業生產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而大力提倡“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把發展農業、種糧植桑、養蠶織錦、興修水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說他率兵北征的時候還派一千多名士兵守護都江堰水利工程,專門設置管理北堰的官員,定期疏淘維修,把都江堰看成是發展蜀國農業的根本,是“國之所資”。他還主張“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將縻棗堰的功勞歸屬諸葛亮,或許是人們對這位曆史文化中忠誠和智慧的代表人物的一種極大肯定。
不管學術界爭議如何,有一件事值得我們肯定:現存的九裏堤為研究成都地區水利建築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具有很重要的曆史價值。從李冰治水到兩江環抱,從縻棗堰到九裏堤,曆史跨過了兩千年。這個古老的堰堤在成都治水興城的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也留下了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九裏堤殘存遺址
在成都流行一句話,“管你哪裏人,來了就是成都人”。成都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包容的城市,上下三千年,無論是帝王、將相、百官,還是文士、走卒、商賈、流民,都能在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2019年成都地鐵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開通三列以“蓉漂”人才為主題的地鐵專列,這在全國可算是首創。史上著名“蓉漂”李冰、劉備、諸葛亮紛紛上榜,與來自全國的新時代“蓉漂”一起穿行在這個城市。上榜的這三位“蓉漂”,要數諸葛亮最受成都粉絲追捧,說他是全民偶像一點兒也不誇張,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個無敵人設!那麼,值得金牛人驕傲的是,這樣一位全民偶像還曾在金牛區留下過一段故事。今天,我們就搭上這趟蓉漂列車,駛向兩千年前的營門口,看看三國第一軍師是如何在後方運籌帷幄的。
臥龍出山
民間有句打趣的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就能跟諸葛亮相提並論。所以不用說,諸葛亮的IQ是相當高的。這樣一個天才,在他出山以前一直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躬耕於南陽”。其實說起來,諸葛亮也是從大戶人家走出來的,祖上是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手下的一名大將——葛嬰。在隆中,諸葛亮一直蟄伏了十二年。在這期間,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親近自然,至於要不要親自下地幹農活不好說,但肯定是深入基層;二是熱愛朗誦,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就說諸葛亮“好為《梁父吟》”,經常通過朗誦《梁父吟》,抒發對春秋名相晏嬰的景仰之情;三是四處遊學,擴展眼界,建立人脈。他結交荊州襄陽地區的名門之後,娶了“沔南名士”黃承彥之女,就此與荊州牧劉表攀上了親戚。就這樣,諸葛亮順利進入荊襄官宦、士人階層的朋友圈。
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才,不可能甘願在這窮鄉僻壤裏埋沒自己的才華。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公元207年,諸葛亮終於等到了他盼望人才——打算創業的劉備。在這次麵談中,他為劉備做出了一個牛掰的戰略設計: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然後與孫吳結成戰略聯盟,最後圖取中原。劉備聽罷,覺得這臥龍先生果然厲害,於是懇請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之下,諸葛亮終於告別隱居多年的隆中,正式開始輔助劉備逐鹿天下的征程。
這真是明主遇到良相。諸葛提議,劉備拍板;諸葛策劃,劉備實施;諸葛後勤,劉備一線。兩個人打配合,可以說是非常默契,用劉備的話來說,就是“如魚得水”。劉備集團也因為諸葛亮的加入,有如神助,從瀕臨破產的絕境裏找到一線生機,重回硝煙四起的戰場。經過赤壁之戰後,劉備收複荊州各地,而後占領西蜀、攻下漢中,最終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金牛一帶就因為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被諸葛亮極為看重,他在這裏做了很多的重要戰略部署。蜀漢路的得名,也正是來源於此。
屯兵耕戰
諸葛亮幫助劉備在成都站穩腳跟後,就被封為一國之相。要想把蜀漢打造成可以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諸葛亮要做的事情可真是太多。他采取很多措施,全力推動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一方麵唯才是舉,四處招兵買馬;另一方麵通過各種舉措恢複經濟,穩定民心。在治水方麵,他強調法治,在朝廷上厲行法治;在農業上,大量“務農殖穀”,恢複生產。
可劉備在建國當年,就匆忙做了一個在後世看來很不理智的決定——攻打東吳。這可急壞了諸葛亮,一頓勸解,可奈何不了鑽牛角尖的劉備,他對關羽之死耿耿於懷,誓要為兄弟報仇。結果劉備這一去,幾乎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再加上猛將舊臣接連去世,劉備竟在數月之後,一病不起,臨終前趕緊把諸葛亮叫到身旁,萬般叮嚀,便有了“白帝城托孤”的史話。劉備這一走,諸葛亮的心情跌落萬丈深淵。但蜀國剛剛建立不久,還有很多事情亟待辦理,任務之重,時間之緊,已經不允許他繼續悲痛。於是諸葛亮迅速調整好心情,重回工作崗位,他的目標是完成先帝遺誌,北伐中原、匡扶漢室。
要北伐中原,就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深知北伐任重道遠,應該積極籌措糧草。可是劉備死後,蜀國國力削弱,百姓維持溫飽尚且不足,再向他們征糧確實太過困難。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實施“屯兵耕戰”,讓軍隊自行籌備糧食。經過一番勘察,諸葛亮最後選擇了成都西郊一處荒野,也就是現在的營門口附近,作為屯兵耕戰之地。諸葛亮之所以如此選擇,一是因為這裏上風上水,是成都平原最好的精華灌區,有利於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豐富的物資保障;二是因為這裏緊鄰北上陸路最方便的金牛道,通過金牛道可以快速將糧草運達戰區。於是,隨著諸葛亮一聲令下,大批軍隊在西郊屯集,開始墾荒耕作。經過多年的“耕戰”,蜀國軍隊屯兵基地的規模越來越大,諸葛亮就在此設中軍大營帳坐鎮指揮,營門口就變成了他常去的一個辦公地點。
在諸葛亮的科學領導下,蜀漢政權的發展計劃取得階段性成功。經過數年屯耕戰,糧草豐盛,軍餉充足,諸葛亮認為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大軍於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派趙雲、魏延等將為先鋒,西出祁山,直取隴西、天水,其勢強銳,讓南安三郡恐懼,三郡紛紛歸降。其後的幾次北伐,基本上也都是這個模式。正是因為在營門口一帶日夜屯兵訓練,讓諸葛亮有了五次北伐的底氣。北伐過程中,因蜀中往祁山大營運糧道路艱難,諸葛亮又調集能工巧匠,反複實驗,最終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輸糧餉。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天才的發明,與他在營門口屯兵耕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雖然最後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與世長辭,蜀漢失去複興的中流砥柱,但他留給後世治國治軍的智慧與膽略,直到現在依然讓人欽佩不已。中國現代曆史學家錢穆先生就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他曾在《國史新論》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可以說,這個評價非常有分量。
營門口屯兵耕戰,顯示了諸葛亮“理民之幹”(管理人民的才幹)的謀略,更是發展戰時經濟的好舉措,使得成都西郊的這片千頃之地有了良好的經營。隨著時間的推移,營門口成為早期成灌公路的一段,是通往“成都後花園”都江堰的要衝。為了城市的快速發展,1992年,營門口建起立交橋,立交橋的設計修建花費了不少心思,處處體現“門”的特點。遠遠看去,立交橋如同一個巨大的“門”字。而當你走在橋下,會發現,每一個橋墩,看起來都像篆書的“門”字。這些“門”的造型,既富有現代感,又包含著傳統書法和雕刻工藝,讓人感受到穿越時空“古今之門”的韻味。後來修建二環高架時,這座立交橋又由原來的兩層“長高”到了四層,並被稱為“新二環上最複雜的立交橋”。
20世紀90年代的營門口立交橋 冷冰攝
升級後的營門口立交橋 冷冰攝
看橋上車水馬龍,不禁感歎,古時軍營早已塵封在曆史之中,但“營門口”這個地名卻在提醒我們,這裏曾經有著一位為蜀國鞠躬盡瘁的名相功臣,他將永遠活在成都百姓的心目之中。
有句戲言說“以前的人了解曆史是看戲,現在的人了解曆史是玩遊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普通老百姓所獲得的曆史知識很大部分來源於戲曲文化。雖然戲曲文化的本質不在於還原曆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戲曲確確實實也為我們展現出了曆史的一個側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趙氏孤兒》《空城計》《貴妃醉酒》這些經典劇目中,我們都可以了解一些曆史的來龍去脈。1950年,中國第一部電影的拍攝對象,就是著名京劇——譚鑫培先生的《定軍山》。這部戲講的就是三國時期老將黃忠奪取定軍山的故事:諸葛亮為增加黃忠取勝的信心,假意說黃忠年紀太大,打不過夏侯淵,準備換人出戰。黃忠聽了很是生氣,稱自己年齡雖大但力氣不減當年,並立下軍令狀,發誓十日內攻下定軍山。諸葛亮見激將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黃忠出戰。果然,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施展拖刀計斬殺魏將夏侯淵,成為曆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傳奇故事。
在成都,與黃忠有關的地名還是不少,比如黃忠小區、黃忠公園、黃忠街道、黃忠村等。這裏我們便來講講這位三國時期的名將和成都的故事。
老黃忠,冠三軍
作為一座曆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的曆史名城,成都在數千年曆史中曾多次作為都城。但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應該要算三國時期由劉備建立的蜀漢都城。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名著《三國演義》問世以來,這座城市留下了太深刻的三國烙印。說起黃忠,我們都知道,他是蜀漢的五虎上將,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在幫助劉備攻下益州(成都)時立下戰功。雖然黃忠一生中隻在戰火紛飛時踏入過成都,但是他在成都人民心目中一直都是一個忠心效蜀、定國安邦的名將。除了武侯祠武臣廊有他的塑像,現今金牛區還有一個地方和他有關係:營門口的黃忠村。黃忠村的得名,是因為村裏有個黃忠祠,黃忠祠旁還有一個黃忠墓。
黃忠年輕的時候,一直在荊州劉表手下做事,官居中郎將。後來曹操占領荊州,他被任命為裨將軍,在長沙太守韓玄帳下聽令,最後在劉備取荊州之時,歸降劉備。黃忠在遇到劉備後,確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實力。同樣這個黃忠,同樣這身本事,遇到知人善任的劉備後就跟以前大不一樣。而且劉備用黃忠,一用就是大用,在向川蜀進軍時,劉備授予他統領前部軍隊的重任。黃忠第一次接仗,就斬了敵將鄧賢,救了魏延,建立頭功。後來黃忠又隨劉備率軍進圍成都,迫使劉璋投降。劉備進入成都後,論功行賞,任命黃忠為討虜將軍。
黃忠一生英勇善戰,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應該算是定軍山一戰,這一戰也是他的成名之戰。定軍山位於現在的漢中。漢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這個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漢中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定軍山自然而然成為漢中的重要戰略要地。隻要占據定軍山,便可轉守為攻,一舉拿下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這樣漢中地區就可以成為成都的大後方。諸葛亮也知道,要是再不能奪取定軍山,持續下去將是對兵力的極大消耗,所以定軍山必須拿下。諸葛亮在考慮良久後,無比信任地將奪取定軍山的重任交給黃忠。黃忠也不辱使命,率部成功奪取要塞定軍山。
定軍山雕像
定軍山之戰確保了漢中之戰的勝利,漢中之戰確保了劉備政權的安穩,而作為這次戰役的英雄,黃忠能夠突襲斬殺夏侯淵,說明黃忠軍事嗅覺非常敏感、戰場拚殺非常勇武。這一戰也最終奠定了他將軍的名位,使他躋身於“五虎上將”。可惜的是,就在勇奪定軍山後的第二年,黃忠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古柏森森慰忠魂
在成都西郊摸底河鬥渠的中段,有一個村莊因為河岸有雞矢樹而被人叫作雞矢樹村。直到清道光初年,這個村子發生了一件震驚成都的大事。那是道光五年(1825),在湖北天門任職的翰林學士劉沅回鄉省親,一日路過雞矢樹村時,偶然在一塊農田中發現一條玉帶和一塊石碑。劉沅根據石碑上的漢篆文字,依稀認出幾個大字:“黃公剛侯諱字漢升之墓”。這一看,可把劉沅激動壞了。“漢升”不就是黃忠嗎?!隨後,人骨架、劍、玉器等也相繼出土。其實,關於黃忠死後葬在哪裏這件事,一直沒有定論,在不同朝代的文獻中,都無法找到確切答案。但劉沅認為,盡管黃忠死在定軍山,但依禮製,黃忠這樣級別的大將一旦病逝,肯定會扶柩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生祠衣冠塚,所以不排除黃忠先葬定軍山,後遷葬於雞矢樹村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