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在自己一生的職業生涯中,都處於或大或小、或有形或無形的規則之中,隻有遵守規則才能保證個人的發展目標與企業一致。因此,也可以說對規則的遵守是職業發展的起碼保障。
管理者不僅要了解自身的崗位職責,還要幫助員工了解他們的職責,用崗位責任去規範他們的行為,提升他們的執行力。
為了更好地認知崗位職責,我們不妨先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說起。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心津巴多曾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裏組織了一個實驗,主要是研究周圍的人以及環境因素對於個體的影響程度。雖然這個實驗頗具爭議,但卻得出了讓人極為震撼的結果。
津巴多將自願參加實驗的心理健康的成年男性誌願者隨機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為“囚犯”,一組為“監獄看守”。“囚犯”組全部穿著質量很差的囚衣,戴著手銬腳鐐,並被關押在狹窄的牢房中。“看守”組身著警服,手拿警棍,並被訓練推行一套“監獄規則”。
兩組人員在一天之後進入了角色。“看守”組的人變得粗暴、野蠻,甚至還想出了很多酷刑和體罰方法來折磨“囚犯”。而“囚犯”組的人起初有反抗,但很快精神就垮掉了,變得沮喪和低落,他們不再反抗,而變得逆來順受了。由於參加實驗的誌願者都呈現出了心理病態,很多人已經分不清自己是扮演的角色還是真實的自我了,局麵完全失去了控製,這使得原本計劃實行兩周的實驗,在第六天就不得不終止。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到,個體很容易進入一種角色之中,他們根據自己對角色的認識進行扮演,並在這種角色扮演之中得到了一種自我認同。
企業管理中,亦是如此。眾多的崗位均有著特定的角色要求,也就是通常說的“崗位職責”。在上述實驗中,揭示的是一種病態的角色行為,而在組織工作中,管理者或普通員工的角色行為則是理性的,是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規則,是企業和員工之間實現雙贏的基礎。
失位錯位的亂象
從津巴多的心理學實驗可知,人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並會按照所扮演的角色做出相應的反應。依此原理,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必須定位好每個人的崗位職責,讓大家清晰地認知自己的角色,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影響每個人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更好地構建積極、有效的組織秩序。但管理的現實是,由於不能確保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正確意識到自身的角色並承擔起角色賦予的責任,於是導致了一係列的角色混亂,造成個體職能和行為上的衝突以及組織內耗和組織低效。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香腸、老鼠和麻雀共同生活。香腸負責做飯,它每次都到鍋裏打個滾,所以做的湯味道鮮美;老鼠負責去井邊打水;麻雀負責去樹林拾柴。他們生活得非常愉快。終於有一天,他們都厭倦了自己的工作,都羨慕別人輕鬆自在,於是他們開會重新分配了工作。香腸去樹林拾柴,結果被狗吃了;麻雀去井邊打水,力氣太小,掉井裏淹死了;老鼠做飯,也想學香腸到鍋裏打個滾,卻被燙死了。
這則寓言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角色混亂狀態及其產生的根源,而由這種狀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組織中則是非常普遍的。管理者失位,員工也失位,從而進一步導致管理混亂,高效能管理更是紙上談兵。因此為了防止失位錯位現象,首先要明確崗位責任。
一步到位定責任
責任是一種境界,它能促使員工盡全力做好工作,達成優秀的業績。員工能否對工作和企業負起責任,是決定其工作業績優劣的根本因素。
每個成功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責任的力量,在IBM公司,員工堅守和履行的價值觀念之一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永遠保持誠信的品德,永遠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在華為公司,企業文化核心觀念之一是:“認真負責和管理有效的員工是我們公司最大的財富。”在這些企業,責任是勝於能力的,正是員工的責任感促使他們完美地展現自身能力,以行動推進了企業的發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