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投資大師們的經驗和教訓:跟著大師學理財(1)(2 / 3)

1994年,除去微軟股票以外,蓋茨的其他財產已經超過4億美元。當時他聘請了時年33歲的勞森作投資經理,並向勞森承諾,倘若微軟股價持續上升的話,勞森就能夠在其他投資方麵投入更多的錢。勞森不僅是5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組合的投資管理人,而且還承擔著蓋茨捐資成立的兩個基金的投資工作,蓋茨對這兩個基金的捐贈方式是將他名下的微軟股份過戶給這兩個基金。勞森的工作任務就是在最高的價位出售這些股份,並且在合適的時機買進債券或其他投資工具來實現這一過程。通過理財專家的打理,蓋茨這兩個基金每年的捐稅額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在《財富》雜誌名列前500家中的後幾家公司的全部淨收入總額。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普通人,都需要懂得理財之道。有些人稍有些財產就開始忘乎所以,買豪宅、開名車、買愛馬仕,極盡奢侈浪費,這種行為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且顯示了一種畸形的炫耀心理。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不懂得理財,一味追求奢靡生活的人,財富不可能永遠追隨它,即便是一座金山,早晚也會被掏空的。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這種炫富行為所顯現的貧富差距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於普通人來說,理財就更加重要了,一方麵我們要通過努力工作掙錢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另一方麵也要通過合理的理財方式來讓錢生錢。比如像比爾·蓋茨一樣使自己的投資方式多元化,消費要能省則省,尋求專業理財人員給自己的理財提建議和給予幫助,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財方法。

投資啟示錄

哈佛出身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首富,跟他懂得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是否懂得理財決定了一個人財富的多少。比爾·蓋茨的理財之道——組合投資、消費節約以及尋求理財專家的幫助,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適用的。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以成為大富翁為目標,但是維持起碼的經濟獨立還是必要的。

“股神”的風險投資理念——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世界著名的投資商,被譽為“股神”。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位居榜首,超過自己的好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1947年,沃倫·巴菲特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1949年轉學到尼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不到一年就獲得了該校的經濟學學士學位。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研究生被拒,隨後巴菲特進入哥倫比亞商學院就讀,師從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華爾街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教授了他很多有關投資的知識,為他日後成為“股神”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51年,年僅21歲的巴菲特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2011年巴菲特的淨資產為5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同時,他也非常熱衷於慈善事業,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正式宣布捐出個人財富的99%(超過300億美元),這是美國到目前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捐款。

巴菲特是當之無愧的投資大師,他依靠投資股票以及其他證券工具,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他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理論,也正是這個理論使他在投資領域如魚得水,也因此,價值投資理論被全球投資者爭相學習和參考。

巴菲特的巨額財富以及他本人,一直備受世界矚目。他是投資領域的一麵旗幟,是股市裏被神化的領袖,無數投資者渴望從他的成功投資經曆中學習一二,以期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在被無數次問到致富秘籍的時候,巴菲特都是一個答案,那就是“習慣的力量”。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投資習慣吧!

1.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巴菲特在投資的時候講究集中投資,他認為在時間和資源都受到限製的時候,決策的次數越少,成功率越高,這就好比獨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子女受到的關愛和照顧更多一樣。這看上去和比爾·蓋茨講究的組合投資似乎相悖,但是實際上在理財訣竅上沒有絕對的真理。

巴菲特擅長股票投資,所以即使重倉持有少量股票他也有信心,而比爾·蓋茨並不精通股票,因此他多元化自己的投資也是有道理的。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將雞蛋放在幾個籃子裏更為保險。

2.拒絕低回報率的投資